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十八章 快乐没有形状(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把支点化为力量
世人都知道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大用,因而沉湎于前者,对眼前利益的过分看重、对物质利益的无限追求等现象,忽视了无用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人生是不可分割的,要真正实现人生的和谐与快乐,必须把已经拥有的东西和所留下的空白融合在一起。
这就涉及到有与无的关系。《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车轮的中心穿轴安插车辐的部分叫毅。毅是空的,才能安放车辐,车轮才能滚动。做缸的时候,缸也要中空才能盛东西。造房子的时候,房子要中空才能居住。天地之间如果没有空间,则万物也就没有办法生长。
“有”之所以能够给人便利,全依靠“无”发挥它的作用。看上去毫无价值的空间,也就是“无”,其实却是一切圆满的基础。
我们在撬东西的时候,所有的力量都在杠杆上,支点看上去并没有用力,没有多大作用,但阿基米得却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他没有说,给我一个杠杆,可以把地球撬动。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了支点,杠杆也就不成问题了。
无用就像人生的一个支点,能够以最不用力的姿态,帮助完成需要去用尽毕生精力完成的工作。这看似矛盾,却是最高层次的统一。
庄子曾经说,一个人若能做到如栎树那样无所可用的地步,才就能如栎树那样保全住自己。
一棵树长得粗壮而且笔直,可能会被砍下来造房子、做家具──这就成了器,成器对用器者是有益的,但对树本身却是有害的。成器意味着树的丧生和天性的扭曲。
另一个极端也不好,如果一棵树一开始就长得歪歪斜斜,那么不仅没人给它施肥浇水,而且不等长大就会把它砍下来当柴禾烧掉。
把有智慧的人比做一棵树,那么他就应恰好在成材(喻入世)和不成材(喻出世)两者之间:一开始看上去像是能成材的样子,让人们给这棵树浇水施肥,盼着树赶快成材,尽快成器。
但树长到老大,总是不能让人完全称心:砍下来派大用场吧,恐怕不能成器;砍下来烧掉吧,又舍不得──说不定再长两年能成材呢?于是,这棵树就能一直不受干扰地生长下去,以终天年。
这是从保全的角度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对立统一。而对我们来说,从融合的角度,探讨“无为而无不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对人生快乐的作用,探讨以无用转化为有用,把支点转化为力量,才是探讨的主旨;逍遥、齐物,则是我们放弃一切的我执,向世界敞开胸怀。
《老子》中指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指出无论做人也好,治事也好,最好都要效法天道的“无为”精神,不妄为、不强为,依循事物本身的游戏规则而为。
如果我们主动显示自己,过多过分地要求自己,折腾自己,时,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支点提供给别人,就要承受世俗的压力与打击,因此也无法达到和谐的人生境界。
虚下心来学习,是获得支点和转化力量的起点。
美国的托马斯·彼得说:“我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尴尬或惭愧,相反,我感到自豪的正是:我只是一个观察学习者,我只是观察学习人们实际上是怎样管理企业的。死后,我希望在我的墓碑上刻有这样的字句:这里躺着的人没有任何自己的理论,他只是一个优秀的观察学习者。”
当我们以万物之心为心,以别人之心为心,当我们以无为之心,创造无不为的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一切都化为自己的支点,并从支点中获得力量。
这是一种豁达的胸怀,也是是人生经历和智慧的制高点,是对自我的征服,是通往成功和快乐的坦荡大道。
空白自有其意义
在课堂上,一位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白纸,然后用毛笔在白纸上点了一点。
老师问:“你们看见了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黑点。”
老师摇头:“只说对了极少一部分,画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你们为什么没有看到呢?”
一张纸上大部分的空间是空白,黑点只是观察的一个比照和基点,可是有多少人本末倒置,把它当作世界的本身呢?
这就是空白的意义。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天生没有缺陷的,每个人生都被造物留下了一道缺口,一份空白。多数人把这种缺失视为遗憾,努力寻找、获取和占有,来填补这个缺口。但这是在缘木求鱼,没有结果的努力。
有人曾经讲了一个关于“缺陷和满足”的寓言:
他缺了一角,很不快乐,于是动身去寻找缺失的一角。
他一边向前滚动,一边唱着歌: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哈哈上路啦,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有时他顶着炎炎的烈日,有时却冒着冰凉的大雨。冰雪把他冻僵了,太阳又把他晒醒。
他因为缺少一个角,所以滚动得不是很快。遇到一只小虫,他会停下来跟它说话,看见一朵鲜花,他也会去闻一闻。有时又和一些甲壳虫赛跑。他走得很愉快。
他继续前进,渡江过海,穿越沼泽和丛林,在山路上行走。他唱着: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和海角。千里追寻不怕路途遥遥,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
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角:“我找到了失落的一角。”
但是那一个角打断了他:“我不是谁失落的一角,我是自己的一角。就算是失落的一角,也不会是你的。”
他伤心地告别了这一角,继续上路。
后来,他又找到了一些角,但这些角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不是太尖锐,就是太方正。遇到一些尺寸形状合适的,又因为抓得太松丢失或抓得太紧而压碎了。
他跋山涉水,被狂风吹袭,经常摔进沟里或撞到墙上。后来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角,看不起比以前任何角都更合适。
很合适的一个角,他们结合得完美无缺,彼此的感觉都好极了。
因为不再有缺口,他滚起来比以前快了几倍,而且越来越快。他顾不上和小虫说话,也顾不上闻花香,蝴蝶也不能在他身上落脚。
他高兴极了,于是想起了一首歌:我终于找到了我失落的一角。可是他什么也唱不出来了,因为他缺少的一角被填补得发不出声音来了。
他想了想,停下来,轻轻地把这一角放下,然后从容地走开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缺失的那部分空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平静地看待和接受它,正是有了空白才有了生命之歌,让我们体会谦虚和轻松。每个生命都有欠缺,不要再去与人作无谓的比较,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和玩“俄罗斯方块”游戏有很多微妙的相通之处,都是一种争夺空白的过程。
从理论上看,如果我们的空间始终空空如也,一点残渣都没有,我们肯定是赢,可是也失去了游戏的意义。可是没这么便宜,每秒每秒,天上都要没完没了地掉下各种形状和大小的东西,有陷阱,也有馅饼。
从内心深处来说,我们讨厌那没完没了而且越落越快的零碎,它多数象征一种异己的东西,就象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物质与信息。这些东西前赴后继,不请自到,经常出其不意地占满我们的后院,让我们手忙脚乱,让我们的烦恼更加高几层。
天上掉陷阱还是馅饼不是定数。胜局还是败绩,全看是否善于消解,是否能够通过谋篇布局来化去层层的累赘,换加生命的空白。
俄罗斯方块的精神提示我们,心灵就如俄罗斯方块的空间,宜空不宜实,为了获得这种空间,就要学会用上天的材料消解上天的材料。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