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十一章 生活不在于完美(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快乐不在于完美,而在于严格区分缺憾与惩罚:既不因自己的缺憾而惩罚别人,也不因别人的缺憾而惩罚自己,更不用自己的缺憾来惩罚自己。
无法承受的奢侈
有一次,约翰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邻居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
约翰遵循他的意见,让他帮着去找木块。
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的时候,邻居突然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他说,“得磨一磨。”
邻居家有一把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去学校园边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我那把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
最后,至于那幅画,约翰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下午再见到邻居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交化商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
一篇杂志介绍某位外国球星说,他家里的一切都必须整洁干净,一尘不染,只要哪个地方有一粒灰尘,他就会坐立不安。他的衬衫必须严格按照标上色标的直线来分门别类地放置,他甚至完美到只允许冰箱里的可乐成双成对,多出的那一罐必然遭受抛弃之厄运。
文章说,这位万人瞩目的球星正是通过将生活中完美习惯推及球场,因而才踢出了“出神入化、美妙绝伦的任意球”。
这话也许没错,但是对普通人来说,这段文章只能说明完美是凡人享受不起的奢侈,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完美是一句极具诱惑力的口号,却也其实很可能是一个漂亮的陷阱,将我们陷进里面的泥塘,我们却以为是席梦思软床。我们就是这样跌进完美自身所造成的误区里,只不过这种误区常常是以漂亮的面貌现身,以美好的未来开始作为引导,然后逞强、虚荣接踵而来,心理上渐渐地磨出了老茧,而自己浑然不知。
完美不同于对完美欲。
完美欲是人类自身在渐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一种天性。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没有这种天性,那么人现在也许还在树枝上爬。
但是完美欲作为人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天性,但必须与生活找到结合点,把它把握安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才能防止原本美好的完美欲,不至于变成人生无法承受的奢侈,不至于变成一种幻境。
我们必须明白,真、善、美是人世永恒的话题,但是正因其永恒,也显得如此朦胧。如果说真诚和善良还有着近似的标准的话,那么美完全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的概念,甚至说一个人有一个标准也不为过。
即使是那些大家都公认为美的东西,也有一个认识角度的问题。
人生中楚楚动人是一种美,就象水仙花一样,但是以“用”的眼光来看,它无论怎样妖冶妩媚,却是结不出果实的虚幻。
美玉做的船和桨,美则美矣,划船的时候完全用不上;金玉成的弓,美则美矣,作战的时候完全用不上。品德纯洁完美的人,往往不是不是拨乱匡时的人才,也无法成就圆满的人生。
而向日葵既能开花又能结实,象征着人生所不可缺少的存在形式。把完美用到艺术的追求上,而清醒地活在把现实中,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很多年轻人在没结婚时恋爱之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挑了又挑,个头儿、长相、学历、家庭、财产……尽善尽美,总幻想着有个最美好的罗密欧或朱丽叶在等着自己,偏偏可能是在挑选和等待的时间里害了自己。
结了婚,完美的恋人的形象打了折扣或彻底破灭,又开始新的一轮完美追求;生了孩子,幻想着孩子不是天才,起码要出人头地,不能再像自己一样委屈了自己。于是,让孩子从小学钢琴、学绘画、学外语……要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名牌的大学,将来还要出国留学,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积攒下为孩子所用的一切钱……自己年轻时未竟的宏伟蓝图,尽情勾画在孩子的身上和心上。但这一切可能都完美无缺地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吗?
失去的就一定能够补回来吗?丢了初一,一定会在十五找补回来吗?将弦绷紧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呢?万一不是理想的结局,心理能承受得住吗?
多少人就是这样没有迂回也没有变通地追求完美,而不知道及时而适时地调解自己的心态,心理可能在一瞬间脆弱地垮掉的,一辈子就是这样在完美的误导下非常不完美地结束了。
承认不完美是做人的代价,这是上帝告诉我们的。《圣经》记载,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互相残杀掠夺,世间充满强暴、仇恨和嫉妒。
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十分愤怒,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给留下有限的生灵。上帝告诉诺亚说:“去用歌斐木打造一艘方舟吧,因为人类犯下的错误,我将惩罚毁灭他们。”
诺亚十分伤心,他问:“如果知道他们会因犯下错误而被毁灭,当初您为什么不直接派天使下来人间?”
上帝回答说:“不,天使太完美了,太完美就没有了进步的可能,不完美是做人的代价,也是做人的本质。”
上帝能够创造世界,也许全凭了他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倘求完美,他就就该让人类永生,让美丽与和谐永恒,让善良与正义万岁,让丑恶从来不曾出世。他就不该创造花开花落、死死生生。他就该让空间无边无际,让时间无始无终,让生机无穷无尽,让发展无限可能。
但上帝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是破坏他的根本逻辑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才都被划上了一道缺口,因此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有人才貌双全,可是感情路上却是风雨泥泞;有人富可敌国,可是儿女不孝;有人家庭和美,又为钱财而伤头脑。
如果我们一定要追求十全十美,那只能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奢望。
成功不需要完美
一般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那些成功的事或人都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许多成功与快乐不仅不十全十美,甚至连这方面的想法都没有。
在美国,独立宣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份历史文献,其地位也许仅仅次于联邦宪法。其原件珍藏于华盛顿国家档案馆。
可就是这样一份神圣的国宝级文件,其中竟有两处人为留下的缺憾。
原来,当年这份文件成稿以后,大家发现其中遗漏了两个字母。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重新抄写一遍,只是在行间打上脱字符号,把这两个字母加了上去。在上面签字的56名美国精英,
《独立宣言》文字简约,篇幅也不长,重新抄写一遍并不难做到。但是56名䐇䐇务实而又不拘小节的人,并没有因此认为这样做有辱这份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洁,他们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就迅速地为了内容而奋斗去了。
在他们眼里,这种细枝末节的不完美不会影响问题的实质,也不值得为此浪费宝贵的精力。
世界上在细节上完美的文件不计其数,可是成为国宝的又有几份呢?
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是199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
他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怪人”:远离社会活动和政治舞台,从不喜欢抛头露面,而是整天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就在诺贝尔奖桂冠加顶的当天,他还如常在实验室里忙碌。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不要说工作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领域,就是用一个生活在美国的普通知识分子的标准来衡量,崔琦也不能说是完美的,因为他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
他研究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靠他一笔一划完成。一旦要发电子邮件,他都请秘书代劳。崔琦的理论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间赶上!
让我们再来看一些世界级成功者成功之前的表现吧,会发现比他们更有理由快乐,也更有理由成功。
有一个人出生于一个殖民地国家,成长在一个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家庭。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的时候,依父母之命与一个不识字的女孩子结了婚。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第一个孩子不满一岁就夭折了。
从小学到到中学,他一直平庸无奇,少年时代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习惯改善健康状况,但终于半途而废。19岁的时候,他到伦敦求学,但宗教准则的约束使他在新的环境里无所适从。
他在学校里取得了律师资格以后,回国开始从事律师业务,但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为临阵怯场而砸了锅。半年后,他回到家乡,在父兄的资助下维持,但仍然毫无起色。
他就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
我们可以说,成功者都曾经有不完美的一面,哪怕是在他们后来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里,也是如此。他们的成功不过是将完美化作了追求的过程。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在大学时表现并不突出,化学成绩曾经在22人的班级中排第15名;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数学更曾经不及格;《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文学课成绩太差而被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意愿;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华盛顿大学选读英文时,写了一个剧本参加各个班之间的比赛,结果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畅销书《出埃及记》的作者尤里斯,高中毕业时英文曾经补考3次才算通过。
写过超过100本西方小说,发行逾200万本的美国作家刘易斯·阿莫,在第一本书写出来之后,被出版商拒绝了350次。后来他成为第一位被国会颁发特别奖章的美国小说家,确认了他以杰出作家身分。
柴可夫斯基悲剧性的婚姻几乎使他濒临自杀的边缘,他写出那首不朽的《悲怆交响曲》。
陀思妥也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生活不是那样的充满折磨,他们写出了不朽的小说。
迈克尔•福布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发行刊物之《福布斯》杂志的总编辑,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却被校报的编辑部拒之门外。
亚伯拉罕·林肯加入南北战争时是上尉,战争结束时,却被降级为普通士兵,因为上司认为他指挥不了一个排。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