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六章 拿得起,放得下(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我们能抓住多少
一些经济学理论公开宣称,社会是建立在占有欲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也确实需要占有欲的推动。西方心理学家则宣称,人的欲望应得到充分满足,压抑会导致心理病态,能适时地满足自己欲望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发达,让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开始在社会上拼命地占有和获取,一些善于获取的人成为大众英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救世主,他们的生活被作为快乐生活的标准模式,被所有的人追求着。
然而,这种被占有欲所支配的生活,到底能够让我们抓住多少呢?
有一天,苏格拉底与弟子们在一起,一位富有的弟子向他的同学们炫耀,他们家在雅典的附近拥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广阔得一眼看不到边。
当他口若悬河地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旁边默然无语的苏格拉底拿来一张世界地图,不动声色对他说:“麻烦指给我们大家看一下,亚洲在什么地方?”
那学生得意洋洋地指着地图上说:“这一片全是。”
苏格拉底又问:“那好,希腊在哪里?”
学生趴到地图上,半天才把希腊找出来,因为希腊和亚洲相比,确实太小了。
苏格拉底又问:“雅典在哪里?”
学生找了半天,最后搔了搔头,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雅典太小了,好像在这里吧?”
苏格拉底看着他,接着问道:“现在请你指给我们看,你们家那一片广阔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他当然找不到,他很尴尬地回答:“对不起,我找不到。”
想知道自己的渺小,请抬头看看蓝天,看蓝天的时候,上帝会告诉我们到底能抓住多少!
我们总以为自己有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为文凭而读书,为做官而媚笑,为身份而沉默,为拉关系而串门,为谈恋爱而看戏,为流行而穿着。我们总担心会失去这样那样的东西,比如薪水、职称、地位、荣誉。我们企图抓住一切,似乎也抓住了一切,却惟独没有抓住快乐。
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与广袤的天地相比,与无边无际的宇宙相比,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只不过是极其渺小的一瞬间。历史上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旦死后,丰功伟业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即使权倾一时,即使富可敌国,即使名满天下,这一切在死亡面前又显得何等苍白?
从每个人来说,要面对死亡;从国家民族来看,也会经历盛极而衰乃至消亡的过程;即使我们居住的地球,寿命同样是有限的。。苏轼《迁居临臬亭诗》中说:“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就是对这种情境的描述。
在我们拼命伸手抓这抓那的时候,快乐与圆满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淡泊能明志,宁静能致远,在淡泊宁静之中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最容易得到成功与快乐。
康德一生没有走出故乡哥尼斯堡十里以外,达尔文周游世界以后,余下的时间都是在家里深居简出,但他们的成功与快乐却是有目共睹的。
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八面风光的时候,曾经毅然自请辞职,他说:“家中新居富宅,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作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余自揣精力日衰,不能多阅文牍,而意中所欲看文书又不肯全行割弃,是以决计不为疆吏,不居要住,两三日内,必再专疏恳辞”。
曾国藩的辞职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但他曾给弟弟曾国荃一首诗,深刻反映了他的心迹: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问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万事浮云过太虚,有了这种胸怀,才能以坦然和克制的态度放下得到的功名,不再为了得到升迁的机会,而抗尘走俗地与权贵周旋,也不再混迹于各种见不得阳光的场合,才能得到真心的朋友和真正的自由。
在人世间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时候,我们不妨放眼蓝天白云,作一点出世的玄想,放得下手里的权力和商海里的黄金白银,以及无休止地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保全自己的灵魂,获得淡定安逸的生活。
获得人生的顺差
经济学凯恩斯曾经说:一个人在学会经济学之前不要结婚。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如果没有学过经济学,会导致金钱的浪费,损害家庭的生活质量。
实际上又何止是一个家庭呢?即使仅仅作为一个人,也未尝不需要一点经济学的理论来指导生命的经营。因为从系统学的观点为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与外界进行各种交换的系统,如果通过这种交换使我们过得更快乐,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心与外在的世界就是一个贸易,怎么讲呢?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用一克黄金交换一克白银,更不要说一克泥巴,因为这种损失是明摆在眼前的。可是在人生的经常中,却经常有人把金子制成弹丸来打鸟,用自己珍贵的生命,去交换实际上价值远远被高估的东西。
有人一心只为了挣钱、捞钱和抢钱,一旦有所失或者得到的不尽如意,就觉得烦恼和不满。这也是把人生变成了一个本末倒置的过程。人生本来是应该以精神的满足为主,物质的满足与丰富只应是一个部分和一种保证。但是过度追求金钱,不仅无法弥补精神上损失的安然和愉悦,以及对感情和美乃至长寿的损害,相反,却可能把金钱变成吞噬上述这些东西的牙齿。
中国人常说,知足者长乐,就是这个道理。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会普遍感到不快乐,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们过分追求单项欲求的满足,不顾一切地去挣钱,去捞钱,去抢钱,而忽视了各种人生预算的收支平衡。
更有人用生命去交换烦恼、忌妒、难过、痛苦、伤心,诸如此类的不快乐,这就更是拿自已的生命,去和外界变化无常的人、物、事进行一种只赔不赚的交易。比如说,我们不喜欢某个地方、某个人或某件事,一旦遇到就会觉得心烦意乱,很别扭。
用一个形象的说法,这就是人生的逆差。这种状态下的我们,比下面这个寓言中的蛇更加危险。
有一条蛇的头和尾发生了争吵,尾对头说:“为什么你老在前面走,让我落在后面!”
头说:“我有眼睛,可以当老大。”
尾不服气,说:“我让你走,你才能走;不让你走,你就走不了。”
说着,尾巴在树上缠了三圈儿。
过了几天,蛇饿的要死,而且头所感受的痛苦远远地大于尾巴。于是头就对尾说:“你放开吧,我让你当老大,在前面走。”于是尾巴得意地在前面走,可是没走几步就掉在火坑里烧死了。
每一个人都渴望快乐地满足自己的所有欲望,但是每种满足都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而一个人的生命中满足自己各项欲求的资源是有限的,只有让这些资源在有序中平衡,才能达到最佳的配置,综合满意度才能最高,一生的快乐总量才能最大。
有人说,现在太忙,没时间学习怎么样经营人生。可是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方面入手。
一位日理万机的教授,在周末仅有的一点时间里,听上一段自己最喜欢的音乐。也有人说,现在太穷,没钱享受生活。可是,青藏高原并不富裕的牧民为了一场高原的歌会而精心地准备,并且看到过在歌会上这些牧民知足、纯朴、灿烂的笑容。
有一个人花9000元买了一个豪华书架,一位朋友来参观,奇怪地问:“这个书架真漂亮呀,可是为什么上面一本书也没有呢。”
这个人回答:“是呀,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可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啦。”
这是一个笑话,可是却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一个人生的黑色幽默:我们为了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损失了最有意义的东西;甚至为了一些虚幻的形式,白白赔掉了人生的真实内容。
日常生活中一切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次交易。如果我们处理不好,生命中出现了逆差,就会处于无穷的烦恼之中。
著名学者季羡林老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就是通过自己的智慧获得顺差,把处部的干扰转换成生命的营养,使自己活得更为快乐与自如。
获得人生的顺差,关键只在一念之间。因此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把外在的事物化成我们内在的营养,来滋润我们的生命。
快乐在于今天
快乐寓言之所罗门之梦
有一天晚上,伟大的所罗门王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有一位智者告诉了他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至理名言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智慧,能使他得意的时候保持平常心,不会忘乎所以;失意的时候能够百折不挠,始终保持快乐平和的状态。
但是,所罗门王醒来之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句至理名言。于是,所罗门王找来了最有智慧的几位老臣,向他们讲了那个梦,要求他们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来,并拿出一枚大钻戒,说:“如果想出来那句至理名言,就把它刻在戒面上。我要把这枚戒指天天带在手指上。”
一个星期过后,几位老臣兴奋地前来送还钻戒,戒面上已刻上了一句可以让他胜不骄、败不馁而且永远保持快乐的至理名言:“只活在今天!”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