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二章 占有与放弃的和弦(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只需要半杯咖啡
宋朝吕蒙正曾三次为相,为人明智豁达,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人送他据说能照二百里的古镜,吕蒙正幽默地说:“脸面不过像碟子一样大小,哪里用得着照见二百里的镜子呢?”
又有一次,一个下属送了一个古砚给他,对他说:“这古砚不需加水,只要一呵气就湿润得可以磨墨写字。”
吕蒙正半开玩笑地说:“即使一天呵出十担水,也不过值十个钱罢了,我要这种砚能有什么用呢?”
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升级,社会上到处物欲横流,人的占有欲不停地被滋养着,象一只脱缰的野马,无休止地向新的领域竞逐,使我们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
人生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这两个问题不象吕蒙正面临的问题那样简单,因为每个不同的人生所需要的东西,并不象能照二百里的镜子和不须用水的宝砚一样一目了然。我们不能问别人,也不能看别人,而应该闭上眼睛问问自己的心灵。
与吕蒙正的明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晋代的石崇。他曾经和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以蜡烛代替柴草来煮饭;王恺用紫色的蚕丝作路两旁的屏幕,长达四十里,石崇就用锦作屏幕,长五十里;石崇用香料和成泥来刷墙,王恺则用赤石脂当涂料。
有一次,王恺把晋武帝所赐的珊瑚树拿出来当众炫耀,高二尺多,枝柯扶疏,堪称稀世珍宝。石崇当场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然后取出自己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树,每枝高达三四尺,光彩耀目,让王恺随意挑选。
接下来,石崇失宠,被逮捕下狱。他在被捆绑起来的时候,叹息着说:“这不过是因为小人因为想要我的财产而害我罢了。”前来抓他的官员说:“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家财散出去一些呢?”
石崇无言以对,最后为自己的奢侈付出了代价,人头落地。
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无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无所不有,事事如意。这种境遇可能就相当于“半杯咖啡”。当我们面对这半杯咖啡,心里产生什么念头呢?
人并不因拥有比其它人更多的东西而快乐,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需求,也知道如何满足它,同时意识到有些东西虽然很吸引人,但对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一句话,当他只需要半杯咖啡的时候,他不会因为杯子不满而苦恼。
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激发起消费的欲望:这世界上有多少好东西啊!可是让我们看一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表现吧。他在面对繁华的集市时,也发出了一声惊叹:“这市场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
1936年,英国汤普森急救中心住进了一位好莱坞影星。
这位影星是好莱坞最胖的演员之一,在英国演出时突发心肌衰竭。抢救人员用了世界上最好的药物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但仍然回天乏术。
临终前,这位演员自言自语说:“无论你的身体如何庞大,生命所需要也仅仅是一颗心脏。
如果我们意识到,以人类占有的空间与宇宙的浩瀚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渺乎其小;以人类生存的时间与宇宙的永恒相比,不过是电光石火,一瞬即逝,过多的东西对自己已如鸡肋,何苦还要筋疲力尽地去追逐呢?如果我们已经尽了所能,要得到所希望的东西就要破坏已经拥有的,那么何苦让烦恼和悔恨来占据我们的人生。
我们平常所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半途而废,而要用“再挖半米”的精神坚持到底,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可有时候这种积极所打击的,既有不求上进的想法,也有人生的和谐。因为过多的财富和身体上的赘肉一样,不过是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已。
我们每个人从小接受追求成功的教育,是因为成功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没有个体不断努力地追求成功,整个社会就不能进步和发展。
然而作为一个纯粹的人,从个体本原的生物性来说,快乐才是本质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本能。成功只是造就人生快乐的因素之一,倘若牺牲其余的一切因素去赢取成功,那代价未免太高了。
如果不能把成功作为对快乐的追求手段,把二者和谐统一起来,得到的也许只是在实现外界的期望时短暂的满足。如果把这种满足也称为快乐的话,但这已经是一种异化为必须要靠成功去“买”的快乐,而不像真正的快乐。
而且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同步增长的不是生活的快乐指数,而是挥之不去的压力和疲惫,这时,成功不仅无法再“买”到快乐,而且令人身心交瘁,降低生活质量,而且成为精神失落与茫的原因。
有一个人到市场上买鞋。卖鞋的人告诉他:鞋有大中小不同的码数,但价钱一样,都是两个铜钱。您穿多大码的?
这个人想了想:我要最大码的。
卖鞋的人怀疑地看了看他的脚,又看了看他:“以我看,你的脚穿中码的可能比较合适,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这个人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用试了。既然价钱一样,我为什么不要大码的呢?”
世界上有多少人被自己的欲望所推动,贪多求大,实际上却和这个买鞋的人一样。鞋子不合脚,不舒服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
人不断地奔跑,到头来却发现跑错了方向;人不断地追求,到头来却发现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
世上有许多人“永不言败”,放任自己去追求那些看似辉煌,而实际上违背本性的“成功”,这样的人生就处于失控状态,其根源在于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
人总是特别容易被一些假象迷惑,而出于本能也特别不愿正视自己的某些弱点,加之金钱、地位、权力又常常容易让人膨胀,飘飘然之后更是无法看清真正的自我。因此,了解和管理自己的需求,其意义比盲目地奔跑更大一些。
如果我们有幸拥有了权力和财富,或者成为一个名人,外界的赞美会鼓励我们继续拼搏;如果我们达不到,认识的人就会说“怎么混成这个样子”,即便不说,也会在目光和潜意识中流露出来。如果仅仅是有人这样认为倒没什么关系,要命的是我们也接受了这种认识,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去努力追逐那些权势和财富,求名得名,求利得利。
我们因此不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了,也不能平等地认识自己了,就会像那扑向火光的飞蛾,只知道向亮处去,却并不知道那里的意义,那里究竟有没有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物。
不要和诱惑较劲
在生活中最快乐的人并不一定拥有最好的东西,他们只是回归自我,珍惜和运用了得到的东西,而拒绝了更多的诱惑。
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
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第一位迟疑了一下回答:“三米。”
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半米。”
所有的目光都盯在第三位的身上,谁知他沉了沉气,说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我会尽量远离悬崖,越远越好。”
公司录取了第三位。公司老总,一位历经商海鏖战的老人认为:人不能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首禅诗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央;
心中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步原来是向前,是因为战胜了诱惑,远离了危险。
占有欲越强烈,由此而来的烦恼也就越多。不知足的人,眼睛只盯着外面的世界,他即使成为粒子世界和比特世界的双重统治者,也会觉得意犹未尽。
这样,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使生活更自由和轻松,反而使生活节奏加快,带来更多的烦恼,几乎达到人类承受能力的极限。
本世纪4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面对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作出了如下的断言:“世界发展的趋向显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病,而在于人类本身,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适当的方法来防止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精神障碍患者达4.5亿,每4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
但是真正静下来想一想,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也许仅仅换来了一些本可以不必占有的东西。
大家也许都明白: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然而,对于一个社会的人来说,抛开可能获得的利益不谈,仅成功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对于我们来说,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比成功的感觉更令人舒畅的了。成功有挡不住的诱惑,它激励着无数追求成功的人们为之奋斗,付出乃至牺牲生命。走出了现实的时空,忘却了现实的困难苦恼,把注意力投向未来,全为了一个目的。
最近,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进取心强的人在面对压力时往往更容易患病。
研究人员把该校法律系一年级的48名新生分成两组进行了追踪调查,第一组学生的进取心较强,另一组相对较弱。主要调查他们在受到压力后的人格类型和健康状况,调查者让学生们自己回答面对某些压力时是乐观还是悲观。
在实验开始和第八周后,研究人员先后两次采集调查对象的血液,分析其中CD4白细胞和免疫系统中有助于抗感染及其患病的成分。
结果表明,在两个需要同时实现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第一组的学生比第二组的学生的免疫性要差一些,因为前者想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就需更努力,而后者会放弃一个目标以减少压力;在两个目标没有冲突时,前者的免疫性比后者相对好。
研究人员说,与第二组学生相比,第一组学生中很少有人放弃目标,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的目标,所以他们很辛苦,患病的可能性就增大。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还比较了外地学生和当地学生所感到的压力水平。他们假定当地学生都早已有一个交际圈,他们需要努力维持这个圈子,对外地学生只要求他们发展一个小一点的交际圈,以减少压力。结果显示,从外地来上学的新生免疫细胞数量较高,而当地学生因为学校和以前的社交圈冲突,负面情绪较多,免疫细胞较少。
但身处顶峰的时候,真的快乐吗?过分追求成功,也可能像那些苦练盖世武功的侠客一样,最后令人身心憔悴,甚至走火入魔到“挥刀自宫”的地步,这和过分贪求名利是一个道理。
罗纳尔德·谢尔德斯特列姆是一位退了休的老船员,他在瑞典的几家报纸上刊登广告,宣称:他经过四十几年的研究,发明了一种可以永远发挥作用的防晕船的方法,谁要给他寄上三克朗,便可以得到这种药方。
数以千计的人给他寄来了三克朗,但收到的却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行简明扼要的答复:“请留在陆地上!”
有一位美国作家说:知足是人生在世最大的幸事。而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的人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不会危殆,这样才能长久。知足是心理上的节制,知止是行为上的规范。
如果我们知道了金钱最大的用处不过是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或者还可以表现自己的价值,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对钱的追求也就能够知足和知止了。
因此,过分追求名利是没必要的,更没有必要用一种英雄主义的大无畏精神,去考验自己抗拒诱惑的能力,因为一旦发现诱惑无法抗拒时,一切都晚了。
要得到快乐的最简明扼要的答案是:远离诱惑。只有超脱诱惑,才能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可改变的事情,这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接受,只有接受自己,才不会在悔恨中失去平和的心态,才能在面对自己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时不至于失去平衡。
实际上,这一看上去过于简单的忠告,却是多数人最难做到的,唯有在能行能为的时候能舍,才能获得人生的平安与快乐。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