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职场“小道”与禁言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人一生不可能永远没有疑惑
上司和同事是工作伙伴,不可能要求他们像父母、兄弟、姐妹一样包容和体谅自己。很多时候,与上司、与同事最好保持一种平等、礼貌的伙伴关系。作为职场中人应该知道,在职场里有些话不该说,有些事情不该让别人知道。
1.关于薪酬待遇
在现代企业里,薪酬保密几乎是通行的做法。有的企业明令禁止职员互相打听收入或公开自己的工资,有的甚至要求职员在有相关工资保密条款的协议上签字。但是,世上最管不住的就是嘴,无论规定多么严格,要大家私下里不交流,难!
虽说工资必须保密,可是总有些“消息灵通人士”暗地里吹风,某某这个月涨工资啦,销售部的人收入是其他部门的好几倍啦等。这些敏感问题,当然能引起众人极大的兴趣,口口相传,渐渐地,有些人的工资收入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也许有人会问,“消息灵通人士”的消息可靠吗?其实尽管一般单位严禁个人公开自己的收入,但有些人还是很善于下“套子”,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地刺探情报。例如一些同事经常一起吃午饭,有人就会说:“哎呀,我这个月的工资怎么少了几百块,是不是单位效益滑坡了?”不够聪明的人就会纷纷地往套子里跳,一边讨论单位的效益问题,一边不小心地漏了口风。再看那个引发话题的人,只笑不语,心里肯定是偷着乐呢!
一般来说,单位要求工资保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是各种小道消息的流传,把原有的平衡和秩序都打乱了。知道了别人的收入,就会忍不住在心里打起小算盘:“我干得比他多,凭什么挣得比他少?”由于种种限制,这些想法是摆不上台面的,能做的,只有对嫉妒对象处处挤兑了。有些人受了排挤,还不明就里,长此以往,同事关系会越来越复杂。
关于薪酬的小道消息为何如此禁而不绝?原因种种,其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二是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越是藏着掖着,就越要弄个清清楚楚!
其实,在职场中,工资保密的好处有很多,如加工资了,不用请同事们吃饭、唱歌;犯了错被扣工资,没有其他人知道;挣得少的,不会被同情的目光所笼罩;挣得多的,没有被当做冤大头之虞。既然这样,何必还要传这样的小道消息呢?
2.关于内部变动
大凡单位里有机构、人事方面的变动,不可能不传出小道消息。正式的决定还没出炉,漫天飞舞的各式版本已把人搅得云里雾里。高管任免、机构重组、减员调动,件件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怎能不关心、不猜测呢?
“我可只告诉你一个人”,这句话真是太耳熟了。连小孩子都知道,一旦谁说出一个秘密,就不要幻想它不被传播。职员在没弄清事实真相时,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诠释,事情也会因此漫散而变形。
小道消息是人对生命本真的一种探索形式,是对不确定状况的臆测。很多时候,管理层低估了小道消息的威力,是管理层自己引发了无端的猜测。一次调查显示,只有17%的上司认为小道消息是职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却有近半数的职员把它当做重要的信息源。此外,调查还发现,有82%的小道消息后来被证实是真实可靠的。上司不信任下属,把事实真相攥在手里,然后任由下属去填空。下属得不到“官方确认”,就会千方百计去求证,“老鼠”也就随之开始繁殖了。
为了避免小道消息伤害职场环境,一方面每个职场中人都需要自律,三缄其口;另一方面,每个单位的管理层都应及时、真诚地开口说话,与其让谣言止于智者,不如让谣言止于公开。
3.关于各种隐私
自己的隐私被当做小道消息四处流传,自己与同事议论别人的隐私……作为职场中人,恐怕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隐私往往更关注个人,而且和事实很接近,正因为如此,隐私的杀伤力极大。研究表明,竞争越激烈的企业,隐私越盛行,因为总有人能从给别人泼脏水中获益。
一般来说,每家单位都少不了一个“小广播”的角色,这样的人首先具备做间谍的本领,有捕风捉影、锲而不舍、不怕白眼的毅力,还有主播的天分,能把看来的、听来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切忌小看这样的人,能量是很大的,如到处跟人说,某经理总是躲在办公室里酗酒,某女秘书当过人体模特,某同事有过盗窃的前科等。这些隐私传播开来,这几个人在单位里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但往往关键是有些隐私被一一证实了!
职场“小广播”的确可怕,但也并非一无可取,他们消息灵通,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如果说自己的部门经理今天被老总骂了心情不好,自己就要小心防备雷阵雨落到头上。但千万要保护好自己,别有隐私落在他们手里,否则真的死定了!
隐私本身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同一件事情在一个环境中是无伤大雅的小事,换一个环境则有可能非常敏感,以下列举的,都属于自我隐私范畴,需要善加保护:家庭背景、与某人是亲人或者有朋友关系、与单位上层的某些人有较深的渊源、一些与众不同的思想、与上司的私交、与传统和环境相悖的生活方式以及自身的某些历史记录等。
同时还应注意其他方面,如即使是私下里,也不要在单位范围内无论是办公室、洗手间还是走廊谈论私生活;除非已经离开了某家单位,才可以和从前的同事做交心的朋友。说话一定要谨慎,工作中的机密必须守口如瓶等。
4.应对策略和底线
(1)远离闲谈
无论谈得多么有趣,闲谈都是终结职业生涯的致命武器,可能比打110来警车还快。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用的,一定要分清楚,辛勤工作的成绩,可能会因几句话而抵销掉。
(2)学会闭嘴
让人觉得很懂事、知分寸,最好的办法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参与讨论当然是件好事,但如果总是在说些过时或者提过的事情,那还不如什么都不说,讨论的时候最好让人感觉看上去像是在分析别人说的话,而且无论何时,都切忌对别人大声吼叫。
(3)坚决说不
对待特别喜欢打听别人隐私的同事要“有礼有节”,不想说的坚决说不。须知“隔墙有耳”,打小报告的人正在寻找材料好去告密,自己的吐露为他的溜须拍马正好提供了素材。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