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六章 变长处为强项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3变长处为强项
作为一个组织成员,耶鲁大学的教育给“骷髅会”的成员灌输了这样的观念:成员的缺点最小化,而是为了使组织成员的长处最大化。
组织的任务就是为了取得共同的绩效而通过利用每个成员的长处聚沙成塔,根据各人的长处来安排他到发挥其长处的位置。
我们首先会面临挑战的领域就是如何安排员工的工作。富有成效的领导会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来进行任命和提拔,进行有效的工作安排和决策。
精英总是善于把自己的长处转化为成效。他们明白,人应当尽可能的扬长避短。为了取得成效,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长处——同事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和自己的长处。这些长处构成了实实在在的机会。组织的惟一用途就是把组织成员的长处转化为成效。
组织当然不能克服我们每个人身上大量存在的缺点,但却能回避它们。林肯总统在谈到他新任命的总司令格兰特将军贪杯时说道:“要是我知道他贪杯的坏名声,那么就会给其他将军送大桶的酒去。”林肯是在肯塔基州和伊利诺期州交界地区度过的童年,因此肯定知道酗酒及其危害。但是在联邦军队的将领中,只有格兰特被证明很善于运筹帷幄,带兵打仗。对格兰特的任命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这是一项卓有成效的任命,因为林肯是根据久经考验的带兵作战能力,而不是根据滴酒不沾的生活习惯——即没有缺点的标准——来选择自己的将军的。
凡是为了避开某人的缺点而给他安排工作,或为了避开组织成员的缺点给组织配备人员,到头来最多只能配备一些平庸之辈。认为存在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完美无缺”(无论是指“完人”、“成熟的人格”、“完全适应环境的人格”,还是指“通才”)的人的观点,如果这不是为无能之辈,也至少是为平庸之辈开出的处方。优点突出的人,其缺点也一定十分明显,有山峰必有山谷。而且,一个人不可能在许多领域都具有特长。对照人类的全部知识、经验和能力,即使最伟大的天才也可以被看做是完全的失败者。从来就没有什么“无所不能的人”,关键是能人的“能”在哪一方面。
凡是关心别人不能干什么,而不是关心别人能干什么,因而对别人的优点熟视无睹,而不是把别人的长处转化为成效的人,都是智力有问题的人。这种人很可能把别人的长处看做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这种人之所以没有吃亏,是因为他们的下属非常能干,卓有成效。
在发挥效能方面,没有比美国钢铁工业之父安德鲁·卡耐基为自己挑选的墓铭志更加值得引以为豪的了。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这里安息着一个懂得如何使他身边工作的人比他本人取得更大成效的人。”在他身边工作的每一个人当然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因为卡耐基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这些钢铁公司的经理人人都是某个特定领域和特定职位上的能人。不管怎样,卡耐基就是他们中间最有成效的一员。
关于罗伯特·F·李将军的故事很能说明变长处为成效的意义。
故事是这样的:李将军手下的一位将领违抗命令,甚至全盘否定他制定的作战计划,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李虽然通常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次却大发雷霆。等他冷静下来以后,他的一名副官十分恭敬地问道:“您为什么不解除他的指挥权?”听到这话,李惊讶不已地看着这位副官回答说:“多么愚蠢的问题!因为他卓有成效。”
社会精英们很少去考虑“他如何与我融洽共事”,他们会思考的问题是“他能贡献什么”。他们绝对不会考虑“某人不会干什么”。而是考虑“某人能不寻常地干好什么”。在人员配备方面,他们追求的是某一主要方面的优点、而不是东拼西凑的绩效。
追求某方面的长处,并发挥这方面的长处,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事实上,一切关于“完人”或“成熟人格”的言论都掩盖了对人类最特殊的才能——把自己的所有禀赋全部用于一种活动、致力于某方面的工作、取得某个领域的成就的能力——的严重蔑视。换句话说,这也是对卓越的蔑视。人的卓越只能体现在某个领域或最多体现在少数几个领域。
注重长处,就是提出对绩效的要求。不是首先考虑“某人能干什么”的人所能接受的必然远远少于其同事的实际贡献。他们事先就为同事的无绩效开脱。他们的这种行为具有危害性,缺乏批评意义,更不用说具有现实意义了。
真正的精英不是思考这个人的缺点,而是思考这个人的优点,不是思考他不能干什么,而是思考他能干什么。
试图避开组织成员的缺点来营造组织,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可在克服其成员的缺点并消除大部分危害的同时,把其成员的长处转化为绩效。最能干的人既不需要也不愿意参加组织。他们自己单干,效果更好。但是,我们绝大多数其他人就没有那么能干,以致我们因为能力有限而不能单干。“我们不能雇用一个人的手,而必须雇用整个人。”这是人际关系学派的一句格言。类似地,我们单靠自己也不会变得非常能干,缺点总是伴随着我们。
有人会说:“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这个道理为什么不能时时付诸实施呢?为什么能把长处——尤其是同事的长处——转化为成效的管理者就那么少?为什么就连林肯的幕僚在用人之前也要再三考虑他们的缺点呢?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的直接任务不是安置组织成员,而是安排工作。因此,他们自然倾向于从工作角度考虑问题。于是,当我们招聘人才补缺时,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去招聘“不称职程度最低”的人——有待改善之处最少的人。而这种人往往是一些平庸之辈。
当今人们大肆鼓吹的“治疗方法”就是对职位进行调整,以适合可利用的人才条件。但是,这种治疗方法比疾病本身还要糟糕(除了很小、很简单的组织以外)。职位必须是要善于运用三大杠杆来推动再造工程的进展。
1.反复沟通
无论是剖析现有的流程,还是化解大家的疑虑,还是勾画美好的未来,都需要领袖反复与员工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达成一致看法。特别是在对未来远景的宣传上,领袖要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地宣传,使未来远景虽然“远在天边”,也有“近在眼前”的亲切感和熟悉感。
2.以身作则
对新制度的贯彻和对旧制度的抛弃,领袖本人好比一面镜子。要能够做到给其他人“正衣冠”。对其他成员来说,领袖的以身作则将增强他们对再造工程成功的信心和对领袖的信任。
3.奖惩制度
合理的考核标准和公开的奖惩制度是让员工保持再造工作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合理的考核标准必须以结果为中心,而奖惩制度则要体现出鼓励员工努力的方向。
构建组织,就是要把个人的缺点排除在工作和成就之外,将人组织起来,以便对他们的长处进行整合。在组织里,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取得成效,同时又避开短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