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44节 借鸡生蛋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当创业资金不够时,除了利用前面所说的方法解决之外,“借鸡生蛋”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借鸡生蛋有多种借法,为了说得更明白,我们以案例的方法略举几例。
案例1“借势”选美,挖出创业第一金
借是经营中的一门学问,即使你身无分文,有好的借术也能发财。
吕炎原在湖南某大型国营煤矿宣传处工作,1994年因企业亏损,精简机关工作人员,吕炎主动下海了。下海后,吕炎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吕炎所赚的第一笔钱就是靠“借势”而得。
记得1994年全国各地正兴起―股选美热潮。当时吕炎想,这对他的文化公司是一个造财好机遇,即“借势”选美肯定有钱赚。于是吕炎立刻就行动了。
但是,选美在矿山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主要是人文环境与都市有差别,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传统,能否积极参与选美,吕炎还抓不准。根据这一情况,吕炎经分析认为,在矿山摘选美,既要“借”社会潮流之大势,也要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造势”,才有可能成功。于是,吕炎将选美工作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利用自己在宣传处工作的关系“余热”,邀请局、处领导作为这次活动指导,得到他们支持,事情就好办多了;第二步利用电视台、广播站、又发新闻、又发广告进行广泛的“造热”宣传,动员各矿山有优势的女青年参加培训、比赛;第三步租借矿山剧院作为训练、比赛场地。同时还从地方歌舞团借了两名有名气的教师担任业务、技术指导;第四步,在正式比赛时,邀请了当地颇有影响的权威人土组成评委,提高选美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结果,这次选美活动非常顺利,很成功,不但让10多名女青年出名,也让吕炎的公司出了名。经济效益,除了各项开支,吕炎公司纯赚8500多元。
善“借”让吕炎白手挖出创业第一桶金。
案例2借钱合资,一笔生让他净赚1710万
林思齐是在加拿大获得最高荣誉的华人。
林思齐在政界的成就归因于他在商界的成功,而在商界的成功法宝则归于他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投资诀窍,即借钱合资。林思齐本无钱出资,但通过向合资人借钱并与之合资,就减少了合伙人的投资风险,而转嫁到林思齐头上的风险则因其敏锐的目光而使风险大为降低。这也是他在创业之初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1970年,44岁的林思齐来到加拿大。他发誓干出一番事业来。然而干事业是要本钱的,有一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悟出了自己独有的投资诀窍。
他从事地产代理经营时,一天,一个上海籍的朋友来找他买地,朋友对他说:“我有意买你手中的这块地,不过你自己也要出一半投资,我才敢买,否则就算了。”林思齐也看好这块地,但苦于资金不足,于是向朋友提出,如果肯借钱给他,他就投资。朋友答应了。两人合资购下这块地,后来获得理想回报。这使林思齐悟出了走合资来发展地产生意的道理。从此,香港人来加拿大投资,林思齐就游说他们借钱给他,然后再合资做生意。光他借钱合资开的公司就达20多家。
林思齐一生中最自豪的买卖是“保险交易大厦”的交易。1973年,他看中了美国旧金山市中心的保险交易大厦。不料却被一名犹太人以425万美元的价格买去了。林思齐与这位犹太人交朋友,希望一旦有意转卖时,请告诉他。后来这位犹太人愿意以540万美元转让,想让林思齐买下,林思齐提出个条件,希望犹太人先借钱给他,期限7年,年息7厘,犹太人朋友答应了,不久,地产生意就突然转好,他以2250万美元卖出了这幢大楼。仅这笔生意。林思齐就净赚1710万美元。
案例3“借鸡生蛋”,他发了“四废”的财
河南省沈丘县刘庄店镇杨老庄村青年农民张珍,以诚取信,“借鸡生蛋”巧经营,利用别人的商标,专利技术和资金,变废为宝,致富有方。
为发家致富,张珍订阅了许多报纸杂志,他注意从报刊上汲取“营养”,寻求有价值的信息。一次,当他从报刊上得知山东鑫泉精化公司,因生产需要,常年求购废泡沐、废塑料、废化纤、废橡胶等工业“四废”时,便联想到本地种植大棚蔬菜的特别多,废农膜遍地都是,无人搜集与加工,不仅被白白浪费掉,而且严重污染了农田,真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于是,张珍就与鑫泉公司取得了联系,做起了“四废”回收、外运的生意。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是朋友”。张珍在为鑫泉公司送货3年后,精诚所致,取得了公司的信任,成为其享受公司工资、福利待遇的编外原材料采购员及半成品供应商。去年,鑫泉公司进行内部重组改革,扩大经营规模,张珍想,何不利用这一机会,借用鑫泉公司商标、技术在自己家乡办分厂。这样可直接利用当地“四废”生产出该公司产品在原地销售,大大节约成本。他的想法得到公司的批准。经公司董事会授权,允许其外办分厂,享有该公司商标权,亏损自负,盈利分红。
张珍利用鑫泉公司现有的商标、专利技术和资金,在家乡办起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新林防水建材厂,变废为宝,生产出市场俏销的PS改性树脂。具有一定经商头脑的张珍,又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型乳化设备,把PS改性树脂进行深加工,生产出乳化装饰材料,改性楼顶防水胶等新产品,成为城乡居民内外墙面装饰,楼顶防水的理想换代产品。
仅半年时间,张珍就销售PS改性树脂500多公斤,改性楼顶防水胶10000多公斤,获纯利5万多元。
张珍“借鸡生蛋”,既解决了鑫泉公司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又为自己发了财,还为自己探出一条创业的新路。
案例4“借鸡生蛋”新玩法
2000年在武汉召开的第6届全国食品博览会,仅仅6平方米的“蔡林记”特许连锁加盟展位上高潮迭起。上百人围抢独家特色芝麻酱,记者也做了一回售货员。意欲加盟者争先恐后地现场咨询,两家当场签约,35家达成初步意向,在饮食业和传媒界传为佳话。
“蔡林记”首家加盟连锁店于去年4月2日开业,8个月来,以平均两天开一家店的速度扩张,目前遍布各省的加盟店已达123家。
随着“蔡林记”的发展,经营推广者“富思德”营销策划公司――一个去年才成立的私营公司亦是名气大震,实力大增。他们是如何想到去利用一个濒于灭亡的国有品牌来创业的呢?又是如何使这个品牌在他们手中摇身一变,成了会下金蛋的鸡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富思德公司。
“富思德”原本是一家营销策划公司,和大多数刚刚成立的私营企业一样,没有名气,没有雄厚的后继资金。特许经营最近两年开始盛行,被国内有识之士誉为“正迅速成为中国最佳的投资方式和创业途径”。“富思德”的老总罗帮胜开始琢磨着如何赶上这波新的经济大潮。一次与朋友聊天时,聊到了武汉的几大小吃,聊到了这些代表着武汉历史的老字号的衰败现象,他就动了心眼。特许经营的基础就是要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和独特的技术,自创品牌需大量的投入和较长时间的培养,而且不成功的风险极大。如果能省去这笔较大的原始成本的投入,而直接拿老字号的品牌和技术来发展自己的特许经营,就能大大降低自己的经营风险,加大成功的希望。“借牌创业”的念头也就由此产生。
对于这件事,罗帮胜评述道:“市场上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就看你如何利用、会不会用。如果你更为有效地配置了资源,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事实上,特许经营的实质是利用企业的无形资产,整合其它资源,进行快速扩张。老字号的招牌,不会用就一分钱不值;而我们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独特的管理,找不到好的项目实施,也是产生不了实效的。而广大中小投资者则手握着资金在等待一个风险较小又有预期利润的项目。通过特许经营既盘活了国有资产,也盘活了我们自己,中小按资者也找到了收益点,是一个‘三赢’的结果。”
为了寻找出与谁合作、如何合作的方案,他们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南下北上取经,在武汉市也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调查,终于发现了早餐这个空当。在武汉市,八成以上的市民几乎不在家吃早餐,大部分都是在沿街小巷中的四万多个摊点小贩处解决。有八成以上的市民都在抱怨就餐的环境和卫生,四分之一以上的市民认为营养不足,品种单调。“卫生、营养、快捷”又有信誉的中式快餐店的设立是政府所呼唤的,是市民们所企盼的,而且他们也了解到武汉人对热干面情有独钟。于是罗帮胜将目光瞄准了“蔡林记”这个武汉人认知度很高的老字号。
对于怎样拿到这个牌子,罗帮胜考虑了很多。如果按传统的特许经营模式,特许者即特殊资产的产权所有者,必须购买这个品牌。但是,购买品牌要面临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别人愿不愿意的问题,其次,收购要有足够的资金,而且很难不触及国有老店的原有体制、人员安排、善后工作等问题,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而且时间也会耗费很长。所以,采取合作方式对双方来说要容易接受得多。风险共担,收益共得,而“富思德”既解决了技术问题和老店的问题,又获得了发展权。“以最小的成本和风险来获得最大的可能收益,这是每个商人的原则。其实在此之前也有人考虑过用特许经营来发展老字号,可是怎样特许、怎样经营、怎样分红却没有一个现有的样板可供他们参考,项目也就搁置了。我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参照了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和邓小平同志的‘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开创了自己的特许经营模式和‘一店两制’的管理制度。”罗帮胜说,“盲目照搬别人的模式是不行的,新市场需要新思维。我和‘蔡林记’的刘经理一拍即合,三轮谈判就签订了以下合作方案。‘蔡林记’品牌交由富恩德公司有偿使用6年,原‘蔡林记’作为母店,经营体制不变,与私营的加盟店实行‘一店两制’。‘富恩德’以特许者身份负责加盟店的审批、检查和管理,并按规定的标准收取加盟费。‘蔡林记’母店负责原料的配送和技术指导,每年向‘富思德’收取定额技术咨询费,并按开店数量收取商标品牌使用费。这是我的特许经营模式,使产权所有者与加盟者的关系,转化为产权所有者、特许者与加盟者的关系,这也是不同资源相配置的需要,结果是三赢。如今有人肯出200万从我手中买这个使用权和推广权,足以反映这个结果。要说起来,幸亏‘蔡林记’的刘总是个开放的人,有这个远见,如果遇到的是那种思想保守的管理者,你再有本事也是没有办法的。”
确实是如此,至今面对部分人对“蔡林记”与“富思德”在利益分配上“得小头吃亏”的说法,“蔡林记”的经理坦言:“金字招牌如果不用,就一分钱也不值。”他说也曾考虑过自办连锁店,但怎奈企业包袱过重,管理制度僵化,上下观念陈旧,想扩张也不容易。如今,依靠私营壮大了国有老字号快餐业,利国利民,何乐不为?
对于“蔡林记”品牌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扩张,除了富思德设计的合理的经营体制之外,重要的还有他们成功的营销规划。市场定位和推广方案在企业成功的运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详细周密的市场调查是他们的定位基础。他们将目标顾客定位于普通消费者,根据顾客的需求他们开发了以热干面为主的11个类别、50多种产品。在得到“蔡林记”的许可后,富思德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新包装,统一店名、统一标识、统一装潢、统一定价、统一餐具、统一服装等,令人耳目一新。“干净、舒服,像个洋快餐店”,食客们都这么说。每新开一家,都会出现“排队等面”的热闹场面。
对于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的竞争问题,罗帮胜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洋快餐是一种西式文化,是一种中高消费,而且不可能是中国人天天消费的地方。而我们的“蔡林记”是普通大众的消费,而且是老百姓每天必须去的消费之地,是中国的餐饮文化,这本身就是不可比的,也没有必要和西式拼争。我们不能错误定位经营方向,自己给自己加上不必要的压力,但是我们需要不断吸取人家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
对于“蔡林记”的推广,罗帮胜有自己的妙招,就是不断创造“蔡林记”的“闪亮点”,让它在媒体和公众中频繁曝光,依靠新闻报道和公众的口头宣传及店面本身的宣传,使得“蔡林记”名声远扬。
“我不赞成企业盲目地投入广告费,到目前为止,我几乎没有广告宣传投入,而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不断赋予品牌‘卖点’”,罗帮胜说。他指出“蔡林记”推广早餐的另一个背景就是政府的“早餐工程”,湖北省、武汉市的领导都肯定了富恩德公司操作经营“蔡林记”的先进举措,长江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主动介入武汉“早餐工程”,私营企业连锁经营“蔡林记”》引起社会关注以及对这种经营方式的探讨,使得“蔡林记”频频在各大报纸亮相,成为新闻媒体的追踪对象。有媒体报道了第一家连锁店开业后生意火爆的消息后,激发后继投资者不断加入;有媒体抓住消费者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怀旧情结,精心策划了老字号“蔡林记”嫡传蔡汉文先生加盟;有媒体针对人们对劳模的关注和下岗职工的关心,报道了“富思德”联合市总工会扶助下岗劳模按标准开办加盟店,不但免收加盟费,还为下岗劳模提供创业资金的事迹……“蔡林记”已不再是一个企业的品牌,而成为了一个特许加盟值得探讨的现象了,所以公众和媒体对它的热度还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下去,这个品牌的知名度也会随之扩展开去,随着“蔡林记”店面的增加,其可信度和自身的宣传作用也会随之扩大。
如今,“蔡林记”已办成了湖北省最具特色的中式快餐品牌,而对“富思德”来说,成功才刚刚开始,更多的问题还有待解决,如何管理“蔡林记”,如何选择好今后的项目,以保证自身长期发展,需要他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毕竟它借着“蔡林记”已走过了最初的困境,而且获得了一个较长的利润源,为自己今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慕名而来寻求点子的人已是越来越多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