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到罗切斯特去!(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陈和强的故事,最终获得了CEO邓凯达的赞赏。
2002年夏天,柯达全球CEO邓凯达来到位于京城西郊的清华园。邓凯达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在中国,清华的经管学院威名赫赫,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基曾是院长、博士生导师,又是顾问委员会的名誉主席。自然,这里成为跨国公司展示自己的另一个理想的舞台。顾问委员会名单几乎就是跨国巨头的名单。只要看一看2000年10月顾问委员会成立时到场的名单,你大概就明白了其中的分量:柯达前CEO裴学德、高盛董事长兼CEO帕尔森、哈佛商学院院长、沃尔玛CEO李斯科特、诺基亚董事长兼CEO奥里拉……这种豪华阵容在国内实属罕见。
邓凯达是来参加顾问委员会每年一次的年会的。他应邀踏上学院的论坛,发表了关于领导能力的演讲。
面对清华园莘莘学子,邓凯达站在演讲台上精神抖擞,时而柔和地微笑,时而神情冷峻。他自信地宣称,柯达成功的根基就是弃繁从简。
邓凯达讲到了创始人乔治·伊士曼的天才故事,甚至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在服装店干活的情景,那是父母在小镇上经营的一家普通小店。邓凯达是美国弗吉尼亚一个小镇杂货店主的儿子,但这丝毫没有妨碍他成长为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的领导人。邓凯达反而说小杂货店的小伙计经历启蒙了他最初的商业理念:“通过观察我父亲优雅自然、彬彬有礼和机智干练的待客之道,我学会了倾听—真正地倾听顾客的重要性……”在场所有的人都被邓凯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
在演讲的最后,邓凯达以激动的语气提到“小陈”的故事。
他似乎相当了解“小陈”人生的细节,他提到公元厂的困境,提到将维护设备作为自己使命的崇高,他显然相当赞赏这种勇气和责任感。
他又提到柯达为“小陈”准备的澳大利亚培训计划……“小陈”就是陈和强,又被称为“Young Chen”。“小陈”是作为柯达本地化成功故事中的主人公,出现在邓凯达富有激情的演讲中的。
小陈是我们许多前途远大的年轻中国经理中的一员,他们将帮助柯达中国不断发展,并为柯达在全球的未来贡献力量。他们对于成为柯达一员感到骄傲,因为柯达是世界一流的公司。对于他们能够成为柯达大家庭的一员,我们也感到非常自豪。
在邓凯达这个简短有力的结尾,“小陈”被视为与在座的清华园学子一样的“中国精英”。没有人忽略这家跨国公司CEO公开演讲中,出现一个地地道道中国人名字的含义。“小陈”的故事进入了这个管理着全球87 000多名员工的总裁的视野,并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这样的讲坛上得到了肯定。
邓凯达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柯达度过的,从最基层的经理成长为CEO,这在美国大公司中也并不多见。他具有在柯达总部以外相当广泛的工作经历,足迹遍布加拿大、拉美、欧洲、非洲和中东,因此他相当明白,在美国本土之外,柯达当地经理人的成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在“小陈”的故事上,他既不会不加判断地随便接受,也没有必要哗众取宠,硬制造出一个本地的成功人物。
作为柯达的CEO,邓凯达实际也借着清华这样级别的论坛,肯定了柯达中国本地化的成果。在“98协议”5年之后,柯达中国能够向柯达全球输出本土的经理人才了。
在邓凯达发表清华演讲之前,陈和强到罗切斯特工作三年的事情,已经作为一个跨国工作的计划初步定了下来。柯达中国、柯达厦门分公司和总部罗切斯特的相关管理层都参与了这个决策。邓凯达的演讲无疑增加了这个决定的分量。
“Young Chen要去罗切斯特工作了!”
这样的信息在柯达中国内部迅速蔓延了开来。尽管5年来,柯达中国的经理人已经相当习惯了到海外培训、学习,足迹踏遍了罗切斯特和柯达全球的分支。但陈和强作为柯达中国的精英被调往罗切斯特总部工作还是震动了大家,所有的经理人都细细体味着这其中的滋味。从一个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的角度,这样的任命无论怎样都意味着一个经理人梦寐以求的成功。从柯达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这样的任命显然是告诉人们这家公司本地化的策略有多大的决心。从陈和强的成长背景来看,这就更是值得玩味,他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引进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感光业人才,在这家跨国公司获得的成功。
柯达的同事都会说,陈和强是一个个性比较鲜明的人,甚至太过自信。以前公元厂的老同事,说陈和强很“洋化”,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称谓,意味着一个中国人接受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不再是一个纯粹中国人做事的样子。
陈和强身上正在发生的故事,是一个中国经理人典型的成长之路。这经历了三次“蜕变”。
第一次,从怀有梦想的民族主义者到合资企业的经理人,当年寄托在民族梦想上的个人价值观,一下子无以依托,心态在对抗、妥协之间游走,但怀有有所创造的梦想。第二次,他个人从民族梦的“包裹”中走出,专注于个人能力的成长,吸纳新的价值观,将本土和跨国公司的利益结合起来,怀有将柯达中国变为中国柯达的使命感,获得新的身份认同,获得国际化公司的工作经验。在本地化政策下,开始担当责任,获得成功。第三次,参与大变革,渴望成为全球化精英,但留有本土的根性。陈和强有一种自信:
以前,华人优秀分子更多是在技术潮流内发生作用,很少进入管理。我们感觉到,作为一个大的全球跨国公司,多元化很重要,包括管理文化,你必须多元化,适应市场的多元化。在文化方面,我们有优势的部分。比如,KOS本身主导的东西,是精益生产系统,起源于东方。
一次,一个高级管理人员说谈一下你们想做什么。有人说想做厂长,有人说想做总经理。我说,要做一个公司文化的建设者。因为公司面临着一种变革,而这种变革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贡献。你要决心、诚心做文化的建设者,要有一种很强的使命感。不要让大家感觉,你将变为另一个复制品,这样不可能落地生根。你不能回避这个使命,你必须接受挑战。
陈和强就带着这些东西,开始拥抱全球化的行程。正如当年韦力杰、费杰甚至安瑞他们踏上柯达全球不同的旅程那样,成为了这家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明星。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