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合资海鸥(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001年9月18日上午,在柯达亚太区副总裁叶莺的主持下,柯达与中国民族照相机第一品牌海鸥合资的上海达海数码相机项目正式启动。
在这位CEO动身前往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始他的激情演讲前,他刚刚代表柯达与中方—海鸥相机厂的母公司上海轻工控股集团签订了合作生产数码相机备忘录。在3个月之后,这个数码相机的合作备忘录演变为一场华丽的盛大典礼,柯达在华的数码布局开始浮出水面。
2001年9月18日上午,在柯达亚太区副总裁叶莺的主持下,柯达与中国民族照相机第一品牌海鸥合资的上海达海数码相机项目正式启动。
叶莺力图为双方的合作涂上梦幻的色彩:
一只大鸟,历经43年,展翅飞翔,她有理想,有方向,越看越远,她的名字叫海鸥;在旭日东升的海空,一只黄色大鸟,回到他熟悉的地方,展开74年前待续的篇章,他有理想,他有方向,他的名字叫柯达。两个不同的企业,两个不同的文化,在上海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拥有了共同的理想。
9月11日,美国遭遇百年不遇的劫难,世界陷入恐慌和不安。为了赶来参加这个前期投入区区500万美元的上海数码项目的剪彩仪式,柯达高级副总裁兼数码影像部总裁史兆威不顾“9·11”事件的恐怖,亲自驾车到加拿大再直飞日本东京,然后再转机飞到上海。由此足见柯达对这个合资项目的重视。柯达将数码基地放在上海以及史兆威的到来,显然并不是为了一个华丽的典礼。
蜂拥而来的记者们目睹了柯达在中国相机领域复制的又一场“合资运动”,不免会联想到当年的“98协议”,感到这个“黄色巨人”在华又启动了一个新的战略。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个高调的战略举动,却是从一个延续多年的危机开始的。
对此,熟知内情的叶莺曾调侃:“瞧,韦力杰的头发都白了!”这个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段子,说的是原柯达电子总经理的一段痛苦往事。
这倒不是说韦力杰在一夜之间满头白发,而是说他愁出了一根根的银丝。原来,以前柯达电子厂照相机的“内销权”问题让韦力杰苦恼不堪。
韦力杰的英文名字是Warren A.Wisnewski,现在是柯达大中华区副总裁、影像设备生产和开发总经理。他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经理人。
自从前任CEO裴学德掌舵柯达、启动柯达中国战略,上海在柯达的中国布局里就出手不凡。裴学德一方面抛出“全行业合资计划”,寻求收购中国的感光胶卷企业;另一方面立即在上海开始建立照相机、彩扩机这些影像设备的制造基地,以图未来的战略“合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5年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1996年柯达影像器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上海浦东的照相机工厂投产……
1995年,韦力杰从罗切斯特再次回到上海,就任柯达电子的总经理。这是柯达趁着外商的投资热潮,在浦东建立的独资企业,生产传统照相机、彩扩机之类的设备。那时,柯达与中国感光的全行业合资谈判,根本还看不到尽头。柯达电子反倒成为柯达在中国第一个投资的工厂,裴学德自然对此相当在意,亲自从罗切斯特赶来,主持剪彩仪式。其间还有一段与前总理朱基第二次杭州会面的重头戏。幸好,裴学德乘朱基的专机赶上了柯达电子的奠基仪式!
这个独资项目有一个插曲。当时柯达的项目小组先到浦东,浦东区政府展示了非常好的配合计划,并保证柯达做独资企业也能享受到合资企业的对内销售权,50%的产品可以内销,包括上海市外资委员会也对此给予了保证。柯达看到了几个采用独资成功的例子,就拍板决定建立独资企业。这件事作为一个大好消息在罗切斯特被传得沸沸扬扬。但几个月后,浦东区的承诺不算数了(因为当时中央机械工业部反对)。这就意味着柯达电子生产的照相机和彩扩机只能出口,无法直接进入正在兴起的中国市场。罗切斯特的人们自然理解不了,一个信誓旦旦的政府承诺,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一张一钱不值的废纸?
韦力杰当然急了!
要说韦力杰对上海还真有一段感情。可以这样说,这个美国人一生中很多重要的阶段都是从上海开始的。
1982年,刚到柯达工作3年的韦力杰,就接到公司人事部来的一个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做一个中国项目。韦力杰一听就十分兴奋。真是不可思议,刚进柯达时,如果有人说以后他的工作是全球性的,甚至要到中国,他一定会以为是天方夜谭。但奇迹发生了,至此以后的经历改变了韦力杰的人生。
韦力杰可能算是最早来到中国的柯达美国人之一。当时的项目,代号是“草原一号”。这是一个小规模的胶卷项目,柯达选择了上海电影机械厂做学校用的投影仪,设备是柯达的。那时,中美关系在1979年才恢复,1981年外商投资政策才形成,与现在中国吸引外资的力度不可同日而语,上海与现在也无法相比。当时上海美国人很少,加上留学生也不到100人。
那个时候,韦力杰可能是第一个将IBM电脑带到上海的人,他用这个当时中国人不可思议的东西,控制物流、库存。整个项目做了3年。韦力杰对这个城市有了最初的感情,他觉得这里的人很友好。柯达把此作为小小的实验基地,它对中国若有所思,但还不知道未来这里还有什么历史可以创造。
1986年,韦力杰到了柯达巴西工作。上海的经历,让韦力杰突然置身于全球化的工作之中,从此就没有停止过。韦力杰堪称柯达全球化的“明星”。
1995年韦力杰从罗切斯特再回上海,创办柯达电子。飞机在虹桥机场轰鸣着落地的一瞬间,韦力杰不禁感叹,自己几乎见证了这个城市跨越10年的巨变。
罗切斯特本来对柯达电子期望很高,希望这里未来能成为生产数码相机之类高技术产品的基地。当初把柯达电子设到上海的原因,也是看到上海市政府支持高科技的发展。然而柯达的“全球化明星”韦力杰当时却被小小的“标贴”卡住了。当时机械工业部有一个55号批文,在国内市场销售相机,要有机械工业部批准销售的标贴贴在相机上,才能批发和销售,这标贴实际就是许可证,有配额限制。结果,就连珠江三角洲做相机代工的无名厂家都能拿到数以万计的标贴,柯达却没有半个。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