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叶莺翩翩(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裴学德热切的召唤下,此前“从没有想过从商”的叶莺被面前这个项目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所包含的挑战与风险成为致命的诱惑。为了这个项目,叶莺“心甘情愿离开美国政府的职位”,加盟柯达。
时间停在1997年的早春,没有人能够断定,大谈判的进行离朱基和裴学德1994年共识的初衷是近了,还是远了。
已长达3年的谈判是一个寻求答案的过程。朱希望看到这个答案能够水落石出,但民族主义的风暴把这一切冲刷得面目模糊;裴学德希望柯达抓住正在崛起的中国市场,但这个国家形势的变化有些不可捉摸,而老对手富士和阿克发已经出手阻击,罗切斯特的反对声音也高了好几个分贝,谁来帮助柯达把握大谈判的最后进程?
“Ying,你过来吧,这里有一个激动人心的项目!”裴学德热切召唤叶莺加入大谈判。
当时,身材娇小、装扮入时的叶莺刚刚被美国政府从台湾调到北京,成为美国驻京外交官的第一位女性,担任仅次于驻华大使的公使衔商务参赞。那个时候,正是中美关系的低潮,李登辉刚从美国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后返回台湾,中国人被激怒了,对美国人给李登辉这个表演的机会十分生气,大使馆死气沉沉,商务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柱。叶很清楚这个时候,派她到北京的苦心。一个职业外交官的梦想就这样几近完成,谁都知道来到中国政治心脏北京开始外交生涯的意味。
叶莺是一个很“性感”的女人,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漂漂亮亮,绝不肯素面示人。在离台赴京前,台湾盛名已久的《天下》杂志,一改自己厚重的政经风格,相当细腻地描写了这位活跃于政坛的女人:身穿膝上七公分短裙、脚踩三寸高跟鞋……突出的眉骨和眼尾往上翘的一双大眼,让她笑起来,显得分外神采飞扬……《天下》形容她“翩翩周旋于两岸三地”。叶莺果然带着这些神采,翩翩而来。
一个性感的女外交官加入了大谈判,这本身就很有噱头。但裴学德急切召唤叶莺加盟的原因,显然不在这里,主要是因为叶的独特经历,以及由此造就的她对中国事务不寻常的理解和把握。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叶莺的人生。
叶莺生在北京,却在台湾长大,母亲在她两个月时便去世,她由一生戎马的父亲一手带大。
但这个家庭有些不同的是,他们是清朝叶赫那拉氏的后裔。不像今天风靡一时的清宫戏中在两岸三地间飞来飞去的小燕子、公主格格那样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叶的家族早就在中国历史所裹挟的风浪中颠簸。
正如当时许多对中国前途充满关切的年轻人那样,父亲信仰了当时在中国极富有号召力的“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众所周知,后来国共内战爆发,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败退台湾。父亲和襁褓中的叶莺分别辗转去到台湾。父亲没有再娶,将心血倾注在自己的独生女身上。作为掌上明珠,叶莺却接受了严格的家教和教育。
叶家这位大小姐就这样长成。父辈的命运不能不在叶莺心里留下印痕,但她笃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男孩和女孩”。她心中的女孩,最初梦想的是那翩翩起舞的芭蕾,但芭蕾梦最终还是埋在了心底。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时,叶开始在新闻界展示自己的才能,当时她曾独家专访到美国国务卿杜勒斯。20世纪70年代,叶莺投身于美国外交界,开始职业外交官的梦想。
当时,中国还陷于十年内乱,美国外交官政策集中在印度支那,对大陆“隔岸观火”。叶作为美国外交官在缅甸初试身手,与各色各样的外交官打交道,看惯尖锐对立的两大阵营在外交舞台上的种种表现,北朝鲜的外交官与韩国外交官大打出手,北越的外交官与美国外交官握手后赶快用手帕擦手……这对于外交新手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场。随后,叶被派驻香港,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大陆新的大变局:“四人帮”下台,中国从“十年内乱”中走出。
1978年,叶离开美国政府,进入新加坡海峡时报集团工作,时逢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推行双语运动,叶与海峡时报有一个合作,就是把中国历史故事用最简单、最白的话写出来。李光耀后来在其回忆录写道:“如果只是通晓自己的母语,新加坡就无法生存。只懂得英语的后果则是倒退,我们会丧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失去那份内心的自
信—是这种自信,让我们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
在参与这样富有远见的事情后,叶回到了美国,加盟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或许是一个命运最大的安排,她遇上了当时最大的新闻:邓小平访美。
在1979年叶莺作为NBC的女记者代表美国三大电视网出色完成邓小平访问美国的报道任务时,她此后的生命轨迹就在冥冥中只与一个主题有关了—中国。
那的确是一个值得让人永久回味的年代: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这些镜头通过卫星都传回了中国大陆。刚刚从动乱中回过神的中国人,新奇地看着这些感叹不已。叶莺亲身经历了这样非凡的时刻。在最光辉的晚上,叶莺出现在面向亿万中国人转播邓小平访美的卫星转播镜头中,在半个小时的现场转播中,独担大任。如果以当时的收视率衡量,一个电视从业者已经足可以“封山”。
“中国要走商务的路。”叶莺感悟了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变革精神。此时的叶莺“扣上了非常重要的时间环节”,加入美国国务院,走出无冕之王的光环,再次进入外交界。
1982年作为美国商务外交官,她来到了生机勃勃的中国南方重
镇—广州。“那是广州的鼎盛时代,全世界最大的7个石油公司都在广州,在开采石油的同时,大亚湾的核电站正在兴建……全国所有的重心都在广州……”广州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此时的广东已经开始了一场迄今看来依旧堪称伟大的实验,领跑中国。那时广州只有两个总领事馆—日本、美国,最活跃的是美国领事馆,最活跃的商务外交官是叶莺。在南中国充满梦想的舞台上,她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活力和才能。
从深圳机场获得美国政府基金支助的可研报告,到深圳百事可乐的工厂,可口可乐的福建瓶装厂,直至柯达在厦门转让设备给福达的“草原二号”的签约典礼……叶莺出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中美经贸场合,异常活跃。这位女外交官并非只是停留在这些鲜花与美酒之中,她也看到了水下的暗流,美国大企业与中国环境冲突频繁。她亲身介入其间,处理那些根本没有巨额商业合同签约典礼那样风光的事情。这是跨国公司与中国之间另一面的真实。
中国南方正在狂飙突进的经济运动,显然让叶莺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和把握了一个新兴的中国和它赖以新生的力量。她确信这些生机勃勃的新力量一定会将中国带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种印象一直跟随着叶莺来到香港,赴任美国驻香港商务署署长。
以至于5年后,在香港商会做告别演讲,她做了一个“双城记”的演讲来比较香港与广州:“在香港每一件事都是可能的,而在广州每一件事都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它走到所有城市的前面。”这些切身体验的东西,实际也成为15年后,她决定以柯达使者的身份再续中国之旅的最根本的东西。
1991年,叶莺到了台北。因为这里很长一段时间是外交官事业的坟墓,叶莺受命以美国在台协会商务组组长的身份,“扭转这个方向”。台湾当时面临的问题不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而是中小企业怎么到全球探路。
这位女外交官充分利用了自己造势的能力,以大胆前卫的“美国周”打开局面。叶莺通过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摩托罗拉的技术支援,邀请美国前总统里根和前任工商协进会理事长辜振甫在开幕典礼中,通过卫星对话。后来,叶又导演了一出轰动台湾的“商务秀”,“天王级”企业家的第二代,太平洋集团的孙道存、大同集团的林蔚山、威京集团沈庆京等组成10大“名模”在舞台上走模特步,美国外交官也上台做秀……在这些轰动一时的大场面中,叶制造话题的能力,对每一个细节的掌控,都已经相当纯熟。
在以白人男性为主的美国政坛,从美国人的部属到美国人主管,作为当时美国商务部惟一转战两岸三地的女性官员,为何能在美国两岸三地的布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天下》杂志在叶莺离台赴京之前,曾试图揭开面纱:记者的资历,让她知道如何制造话题,拥有很强的造势能力;善于梳理人脉,“关系能够战胜一切条条框框,这是叶莺在大陆最深刻的体验,也是她在大陆无所不能的关键”;想在美国政坛出人头地,做事很拼,个性中有男性的豪爽,行事果断……这些蕴藏在时髦女性风采之后的特质,让《天下》的人物特写入木三分。
从1982年来到广州,历经香港、台北的商务生涯,再回到北京,在这4个地区长达15年的生活,使叶莺几乎见证了大中华区经济的整体崛起。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而她作为商务外交官游走于政经之间,周旋于各种人物之间,这包括地方的“诸侯大员”,也包括中央的领导人物,她拥有了与中国政府交往的丰富经验,她也接触到中外众多的商业精英,参与了跨国公司与中国合作的众多项目,形成了对中国事务真实深入的见解,拥有了相当广泛的人脉……
而这些恰恰都是柯达在全行业合资计划谈判中最需要的财富。
裴学德显然深深明白叶莺的分量,裴在摩托罗拉的时候,就曾经向叶莺发出加盟的邀请,现在他再一次发出邀请。
此前“从没有想过从商”的叶莺被面前这个项目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所包含的挑战与风险成为致命的诱惑。“那是一个极为性感的项目”,多年后,叶莺在中国媒体面前依旧兴奋难耐。为了一个“性感”的项目,叶莺“心甘情愿离开美国政府的职位”,加盟柯达。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