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掌握知识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相比,“神舟”六号载人飞船49
搭乘的两名航天员,要执行多天飞行任务之后才返回地球,而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太空的时长只有21个小时。除了这个最显著的变化以外,“神六”和“神五”相比,在细节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神舟”五号宇航员活动范围:仅限返回舱;“神舟”六号宇航员活动范围: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神舟”五号宇航员的宇航服:宇航服始终未离身;“神舟”六号宇航员的宇航服:有机会脱下重达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神舟”五号在太空时长:21小时;“神舟”六号在太空时长:119小时;“神舟”五号航天员人数:1人;“神舟”六号航天员人数:2人;“神舟”五号宇航员食品: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神舟”六号宇航员食品:50种左右,包括4种主食,还有“鲍鱼”、“咸水大虾”等菜肴以及水果;“神舟”五号宇航员如厕问题:尿不湿;“神舟”六号宇航员如厕问题:专用马桶。通过以上这些细节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短短两年的时50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间,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在很多细节设计上更加的科学和先进,可以说,在自主知识产权上迈出了一大步。其实,自主产权不仅体现在我们的载人航天飞船上,还体现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飞机火箭,小到一个个生活小发明,自主产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和创造着我们的生活。根植于民族沃土的海尔,二十多年来坚持以自主品牌打天下,以自主知识产权闯世界,如今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品牌、初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海尔的“品牌梦”是如何开始的呢?那是一个被记者们讲述过无数遍的老故事了:1985年的一个夜晚,到德国引进冰箱技术的张瑞敏被邀请参加了当地的一个节日庆典。仰望着庆祝节日的烟花,德国人不经意地对张瑞敏说:“在德国市场上,最畅销的中国货是烟花、爆竹。”张瑞敏心里顿时有一种流血的感觉。从那一刻起,在张瑞敏的内心深处升腾起一个梦想,他和海尔人要学习和打造的不再是单纯的制冷技术、冰箱产品,而是一个民族的自主品牌,一个支撑中国家电工业走向世界的品牌。20年过去了。当年萌动于张瑞敏内心深处的梦想,逐渐凝聚成全体海尔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当年出于朴素民族感情的热血冲动,已经演变为顺乎经济发展潮流的理性抉择。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总结说:“这些年来,海尔的发展速度
很快,总是有很多人问:‘海尔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其实,一直以来,海尔就有一个创世界名牌的梦想,还有一批勇于实践,用行动来实现梦想的人!”对于中国要不要发展自主品牌的争论,在海尔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海尔用自己的发展历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需要世界级自主品牌;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创造出世界级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很难做成世界品牌,这是现实,因为大多数企业靠的还是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张瑞敏认为:“尽管如此,无论对哪个企业,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中国企业必须有创世界名牌的精神!”中国航天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搞载人航天飞行落后于美国、俄罗斯几十年,在正视差距的同时,唯有自主创新,才能尽快迎头赶上。在工程论证、立项时,他们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的思路,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带有轨道舱的三舱飞船,既可大大改善舱内的舒适性,在增加对接机构后,又可使之成为空间站与地面之间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为载人航天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飞船完成在轨运行任务后,轨道舱继续留在轨道上运行,这样,在无人飞行试验阶段,就可以利用轨道舱开展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其作用相当于一颗应用卫星,为科学实验获得了额外的空间应用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效益。这样的设计,使中国的神舟飞船具有了起点高、容量大、重量大、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现代技术的优势。正是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艰辛探索,一步步把飞天梦想变为现实。中国航天人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企业,一定要勇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敢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会有长足的发展。而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分子,更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发散思维,为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核心竞争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