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059’的练兵过程是不可缺的,无论如何要搞出来。”随后,聂荣臻在中南海怀仁堂召见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高级知识分子和中年科技人员的代表,勉励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突破从仿制到独立设计这一关,建立我国自己的导弹体系。即使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中国人没有气馁,而是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卧薪尝胆,硬是依靠自己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群众,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先后完成了发动机地面试车与全弹总装任务。9月10日,经过拆装练兵的“P-2”导弹在二十基地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这次飞行成功,检验了靶场设施,训练了发射人员,为仿制和发射“1059”提供了经验。不久,由国防科委牵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炮兵和三机部等有关单位参加的验收小组,组成全弹和控制两个工作小组对“1059”导弹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同意交付靶场进行试射。10月23日,装载“1059”导弹的专列由北京出发,运往酒泉发射基地。
11月5日凌晨,气温达到摄氏零下二十几度。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凝聚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精神和顽强意志的“1059”导弹,竖立在酒泉试验基地的发射台上。导弹起飞几秒钟后,按飞行程序转弯,逐渐加速,最后变成了一个小亮点,向正西方向飞去。7分钟后,弹头落在距发射台550公里的目标区。刹那间,发射现场一片欢腾,掌声、欢呼声、祝贺声连同喜悦的泪水连成一片。导弹事业不再是国人的梦想,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经过45年的自主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创造了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导弹武器系统从仿制到独立研制、从液体到固体、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构筑了国家战略安全的根基,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一样,每一份事业的发展壮大,都会经历种种波折,企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员工只有敬业报国、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永创一流,才能使企业经得住考验,走向辉煌。不管你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因为自古以来,大凡成就大事的人,都经历过或多或少的磨炼,伟业是历经千辛万苦方能实现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曲折的,起起落落,当事业落入低谷,面前困难重重时,请不要气馁,也不要怨天尤人、埋怨客观,而是要冷静下来,鼓起百分之百的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勇气,朝着既定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逆境有时能令人奋起,同样,艰苦的创业环境也往往能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如果你有机会和企业家接触,你会听到他们“初创事业难”的感慨。毕竟,万事开头难,而要开个好头则更难,它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智慧。“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有成就事业的决心和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而且,历尽千难万阻之后,你迎来的将是事业的巅峰。为国争光舍小家,科技成果铸丰碑
1958年5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第二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个月后,他又强调:“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以的。”就这样,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在那个把火柴称为“洋火”,把香烟称为“洋烟”的时代,党中央做出了研制“两弹”的决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描绘了一张宏伟壮丽的蓝图。中国的高科技之路就在这样
的基础上起步了。在那段艰难的事业起步阶段,千千万万中国军民奔赴大西北,奔赴这项当时高度机密的事业中,热火朝天地干起了伟大的航天事业。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也流传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在通往罗布泊的路上,有一棵树。当年,到罗布泊是一项“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神秘事业。有一对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隐瞒着出发了。当来到这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彼此的目标是一致的,意外和惊喜不言而喻。张爱萍将军听说这个动人的故事后说:“就把这棵树叫夫妻树吧。”1959年的秋天,大漠深处的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一声嘹亮的啼哭带给大漠的人们无限惊喜。核试验基地的第一个婴儿在一间地窖里诞生了,全基地都在庆祝“我们后继有人了”。然而,大家搜遍基地,只找到了10个鸡蛋。基地首长小心翼翼地捧着它,送给在地窖里坐月子的母亲。为给原子弹轰爆实验提供炸药部件,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率领30多人的攻关小组,利用一台普通锅炉浇铸部件,把马粪纸当作药模,一把双层结构的铝壶当作容器。为了使炸药部件密度均匀,他们还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手工搅拌,有毒的粉尘和蒸汽充满整个帐篷……“两弹”不仅是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研制的,甚至可以说是饿着肚子搞出来的。从事基础建设的人民靠着12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热情与大西北的严寒搏斗,圆满地完成了设施的建设。“两弹”研究的科研人员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硬是靠手工一点点打磨出许多精密要求很高的元器件。当1964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后,立即震惊了世界,那些拥有核技术的大国都不相信,凭着如此落后的技术条件,中国会造出原子弹。“两弹一星”的成功,提升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创业异常艰难。然而,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压倒会战大军。在与困难搏斗的过程中,中国航天人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一步步实现光荣的梦想,迎来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当世界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高科技与高技术产业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相继出台,日本也制定了“今后10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在这些计划和战略中,航天技术被各国列为重中之重。1986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4位老科学家坐不住了。他们联名致信党中央,建议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同年3月,经数百名科学家广泛、全面、严格科学论证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
要》出台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