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62节:把联想电脑快车开到全国(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爱国主义思潮在商业领域扶摇直上的时候,联想生产流水线上淌出的第10万台电脑,被牢固地确立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
1995年4月1日,联想预告了这个消息,还宣称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尽管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长城公司,在8天之前就已宣布自己的“第20万台微机—金长城486VD/66C型”在深圳诞生,还把它大张旗鼓地送给政府的金卡工程办公室,但是联想的广告策划者仍然坚信,这是一个讨好用户、张扬联想品牌的绝好机会,所以他们绞尽脑汁想出一句新的广告词:“用户是联想的上帝,联想向上帝请教,第10万台联想电脑去往何处?”这则广告出现在《参考消息》、《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这些老牌的计算机专业广告媒体上,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些所谓主流报刊上。从这时开始,这台电脑的意义便超出了电脑本身。就像李勤说的,“联想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单是联想人的联想,而是社会的联想。第10万台联想微机去往何处,也不单是一个企业行为,而是一个社会行为。”此后14天里,事态的发展证明他的判断是有一点道理的。公司收到21 648封来信和至少1 000个电话。人们表达的想法见仁见智,但是里面的情绪是共同的,那就是义无反顾地集合在联想的“民族品牌大旗”之下。
当时这面旗帜之下有不少成名人物。“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艾丰说,联想从事的是一项争气争光的事业,因为建国以来,我们还没有哪一个企业不要国家投资而能够在国际市场打出一片天地。媒体开始总结“联想精神”,结果认定还是“信念不倒,人气不散”这两句最为珍贵。《北京青年报》有个记者甚至在报纸上号召人们“保卫联想”,让人立即想到50年前共产党在陕北山区陷于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时高喊“保卫延安”的情形。还有一些普通百姓,他们对于“第10万台电脑去往何处”的回答,有可能代表了真实的社会情绪,其中两人是这样建议的:
—送给IBM公司的总裁吧,让他看看中国的微机毫不逊色。
—放在八达岭长城上,专供老外们拍照当背景用。
4月16日,那台寄托着中国人无限自豪感的电脑走下流水线。它是“宝瓶II型”,编号196007,拥有486/66的微处理器、270M硬盘、16M内存和1.44M的软盘驱动器。“去向何处”的问题也终于揭晓。公司决定将它送给陈景润。这个毕生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孤寂的数学家,因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享誉全国,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可是这个数学家在这一天之前却从来没有接触过微机,就是这台“宝瓶”伴随他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捐赠仪式有个振奋人心的题目:“十年辉煌创业路,十万精品满神州”。李勤则在数百来宾和记者面前豪迈地说:“我们觉得自己的脊梁硬了。”从1990年那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到1995年的“十万精品满神州”,的确表明了这段时间我们国家的社会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直致力于公司形象推广的乔健对这种变化感同身受。乔在后来几年是公司公共关系方面的主要策划者。她在199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之后进入联想,第一份工作是销售联想电脑。1994年杨元庆主持了微机事业部,在大肆鼓吹“家用电脑”的同时,也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公关业务在公司的地位。公司的广告在这一年里达到1 932万元,比1993年增加88%。乔健正是在这时来到微机事业部,从此开始与公关、宣传、广告、媒体这些名堂打交道。很显然,她赶上了好时候。
乔健天性聪明,敏捷,富有激情,可惜涉世未深,毫无经验。“第10万台电脑的诞生和捐赠”是她经历的第一个大型推广活动。她甚至连该做些什么也不知道。她开始学习定场地、搭展板、邀请人、做广告、做宣传、安排议程、做倒计时表之类的东西,兴奋异常,可直到彩排的那个晚上才发现少了一份主持词。那时候已经有了邀请名人主持会议的风气,别看“名嘴们”谈笑风生,振振有辞,其实他们说的话都是事先写好的,有备而来。现在乔健手上没有一个主持词,就让人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在专业人员精于此道,一挥而就,这才把彩排继续下去。
其实这类活动不仅在乔健是第一次,而且在整个公司也是第一次。过去10年,联想不是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宣传,比如80年代后期就有过一次,但那一次人人都把目光集中在“汉卡之父倪光南”身上,把他塑造成技术上的伟人以及完美道德的化身。而现在,他们把夺目的光彩全都集中到“第10万台电脑”上,至于电脑后面的那些英雄,已经不重要了。90年代的中国已不再是英雄的时代,我们国家诸多变化中一个无形但却显著的变化,就是整个社会不再崇拜大而化之的精神力量,开始关注普通人的需要。那些最具市场意识的公司也最先意识到这一点,于是纷纷改变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乔健后来用“成功”二字来评价这次活动。她从此有了“市场推广”这个新概念。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