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8节 走出自为年代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987年,联想开始代理AST电脑。那时候中国电脑市场上只有四五个美国品牌。他们给AST电脑装配了联想汉字系统,导致了AST电脑在中国市场上经常脱销。在美国只是一家小企业的AST因为有了联想而获得了成功机会,它曾一度成为中国电脑市场中的霸主,一直到1995年还在处于领先地位。
由于当日电脑价格高得惊人,利润也高得离谱儿,联想自然大发其财。那一年联想的营业额达到了7014万元,柳传志终于有足够的资本实力为联想布局了。
“联想与AST的合作对联想电脑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代理销售AST电脑,联想了解了电脑的内部构造,了解了微处理器和各种组件之间的关系,培养了一批联想的工程师队伍,为联想九十年代大举进军电脑领域奠定了基础。”
“对联想来说,代理业务在其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代理业务,就没有今天的联想电脑和联想激光打印机,就没有出色的联想管理和成功的渠道管理”。联想走上了自己最早的多元化之路,其结构虽显简陋,意义却非凡。
AST并非与联想合作的第一家国外厂商,惠普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与联想合作,其目的无非寻求联想为其代理产品。联想代理的第一个惠普产品是绘图仪,从此便与惠普水乳交融,结下了不解情缘。
联想那时候成立了代理部,柳传志亲自抓代理,他学会了如何做贸易。杨元庆以惠普为师,从惠普那里得到了他日后管理PC事业部的经验,最终他赢得了权力,也赢得了IT领袖的声望。
就在联想为AST和惠普做代理的时候,柳传志已开始了他的布局的思考。在1987年,联想面临着无数种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改变历史,使之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同时产生不同的结局。
一种选择是继续推广汉卡,但其市场毕竟有限;二是开发自由品牌电脑,虽然有利可图,但一无资金二无实力,又不可能得到电子工业部的生产许可,即使偷偷摸摸地干了,也会落下先天不足的毛病;三是代理国外电脑积累资金,顺便了解最先进的技术,为自己建立起可靠的销售网络。
柳传志开始看到一个清晰的未来,他曾设想通过代理将真正优秀的产品引入中国市场,然后水到渠成地引进生产线,最终完成技术转移。他后期计划最终没有实现,生产线及技术转移因为AST的傲慢与偏见始终不能成为现实。然而却开辟了另一条道路,使联想史走上了另外一个路口,所遗下的影响时至今日犹未衰竭。
1987年4月30日,柳传志的联想与于肇泉的海淀供销合作社签订了联营协议,要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计算机技术公司”,联想出资120万元,海淀供销社以1400平方米场地作价出资80万元。仅仅过了一个月,注册资本便变更为3000万元,联想以2680万元占有了89%的股份,海淀供销社以320万元持有11%股权。到了1989年,公司的名称变更为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1997年4月29日,双方提前终止了“联营合同”,联想又变成了联想自己的联想。
关注联想的人总是冀望于获得联想创业时的管理经验,他们大半要失望而归。曾经给联想做过诊断的专家认为早期联想“惊人的混乱创造了惊人的效益”,事实亦是如此。
自1984年冬天联想诞生到1987年冬天走过“自为年代”,联想及柳传志都雄心壮志,生气勃勃,但转移到管理的视角,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年代。虽说这段时间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各种会议若断若续,但大规模的扩张和决定性的“战役”都取得了胜利。好事者说那一段的联想处于“平底快船”结构之中,联想元老及柳传志本人都不记得曾有这种总结。彼时他们忙于开创新局面,少不得独辟蹊径,将所创局面布置妥当,其间费时虽多,但管理的印象却不深刻。若确有管理,亦只是人事上的纠葛,及以盲人骑瞎马般的勇气纵横于荒野。
柳传志既已完成联想的“自为年代”,观测到清晰远景,则他告别“黑暗”,突袭光明,开始布一个“联想局”,便是顺理成章的故事了。在他的布局中,他将面临的磨难不知凡几。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