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不要做评论家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和别人说话时,会感到令人生气,或者感到空虚呢?当自己的心情或说话的内容无法取得对方的理解时,一定会有那样的感觉,但除此之外,如果听的一方心不在焉,或者装出一副认真在听的样子,这种情况更让人生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听的一方无法给予自己足够的参与感。如果听的一方对你有反对意见,你也许会生气,但至少说明他没有忽视你。确实对于人类来说。最严重的欺负别人的方法就是无视他的存在了。
当一个母亲拼命的和丈夫说关于子女入学考试的问题时,如果丈夫似听非听,那她一定会非常生气。或者丈夫只说了像:“这次的入学考试太难了,偏差值是个问题,”之类的评论性的话,妻子就会觉得“你到底在说谁的入学考试啊。”因为同样对于子女的入学考试,父亲和母亲的关心程度有所不同。自己对某件事究竟关心到什么程度。这种情况用一个专门的词语来说,就是“自我参与度”。如果听的一方参与感太弱,那么说的一方说下去的欲望也会降低。
参与感太弱时的发言被称为“带有评论家性质的发言”。在前一章里写道“对方说的是他自己的事”,这只是说明了对方的存在和对方的话这两者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指将自己和对方完全隔离开来。如果你无法和说话的对方产生同感,就会变得像评论家一样。就算是心理咨询家也不例外,如果总是对病人的话题提高不了参与感,那么渐渐的你就会被病人敬而远之。一个心理咨询家要能够像镜子一样。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指能够照出病人内心的镜子,而不是指冰冷的镜子。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明白了,听的艺术就是以对方为中心,自己不要主动说话,总之就是被动接受。虽然的确是这样的意思,但如果老从形式上去学这种听的方式。就会变成只会简单重复对方说的话,像鹦鹉学舌一样的,消极的听的方式。如果想积极的听,就很容易从听的状态变为说的状态。罗杰斯的“以病人为中心疗法”理论由心理咨询家引入日本,现在已广为流传。罗杰斯把心理咨询家用的听法命名为“积极的听法”,但如果读了他心理咨询的实践记录,就会发现他还是在被迫的听病人讲话。
因为日本人很擅长模仿,所以我们囫囵吞枣的接受了他的理论。尽管如此,比起只会指导,说教和建议的方法来说,这种方法有效果的多。但是,在心理咨询家里,还是有些人不很认真研究这种方法中所蕴含的理论和精神,只是机械式地去模仿,不对病人做任何帮助,让病人觉得像对着墙壁说话一样,结果只会被人谴责。听也意味着理解。虽然有些事现在一时之间无法考虑清楚,但如果光是听的话,根本就没办法理解对方。
因为这些理论都是从欧美引进的,如果不好好分析原来的理论,就很容易造成这样的错误。
就像把葡萄柚当成葡萄,把不锈钢餐具的总称银制品当成银器之类的错误也时常发生。
也许有点离题了,所谓积极的听不是主张从你的立场出发,说到底还是听。因此,在积极的听这句话里,包含着二律背反的原理。我还担任研究生的临床心理学的教育课程,但是在一开始,研究生也很难做到这一点。虽然脑子里理解了,但如果真的积极地去听了,就会从听变成问。但如果想避免这个问题,就又会变成消极地听,参与感弱的听的方式。所以这一点对于那些只学习过理论的没经验的心理咨询家来说,也是相当难的。
评论家只发表合乎道理的评论,即使当着对方的面也只说正确的理论。看了报纸上的评论文章大家就会明白。教师也是说正确的话,或者说引导你做正确的事的话。但正如前面所说的,有时候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有时候做某件事时由于错过了时机导致失败,于是会被别人斥责为什么不早点采取行动。而反过来,如果急于求成导致失败,别人又会说你为什么不考虑充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感觉不到痛苦,却要把痛苦强加在别人身上。因此,只会说正确的理论就变成了评论家或者旁观者。
就因为这个原因,那些只会说正确的理论的人总会让人产生不信赖感。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总是不停地说着道理,而自己什么也不会做。一旦轮到自己做了,就像刚才说的那样,即使按理论去做还是会失败。而失败了也会被别人指责的。什么都不做,是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所以,始终无法从评论家的包围中走出来。
在夫妻吵架之后,妻子会说:“你总是对的,不好的总是我。”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这种话,看起来好像是在问对方,而其实经常用在说明自己的主张时。并且当自己不积极的采取行动,还要对对方做的事或将要做的事持反对意见时,经常会说这样的话。也就是说俨然像一个评论家一样,去反对对方。
对丈夫说这样话的妻子,肯定有时也会被孩子说一样的话。“妈妈你总是对的,反正我终归是错的。”母亲总是希望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但到最后就不自觉地变成给孩子讲道理了。
不管对方说什么,其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听力高手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成长不代表可以做坏事,但也有接触坏事的一面。“酸甜苦辣都要尝”,“来者不拒”之类的话。都是用来形容成熟的,才干出众的人的。你会怎么想像这样的人呢?你会不会想像他是一个上了年纪,具有圣者风范的,能够静静聆听别人讲话的人呢?
能够很好地聆听别人,理解别人的人,不仅仅关注对的事,还能理解别人的弱点和不对的一面。也就是说他们和评论家,专说道理的人不同,他们能够承认和理解对方的不好,弱点以及不对的一面。如果要触及到人类内心的深处,就必然会触及到人类的阴暗面。
如果谈到触及人类弱点的话题时,首先就不能有像评论家一样的态度。而且听的一方必须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是有时候你必须要听,在家庭成员的谈话中,如果遇到有人心不在焉地听,不仅是当事人,全家都要能接受对方的缺点,然后大家一起努力去克服它。当家庭中发生这种情况时,如果还说“是你不对”,并把不对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那么整个家庭的关系不久就会破裂。
一个组织或者一种体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果总是把不好的事推到其他人身上,这个组织很快就会破裂。听别人说话,还意味着对于听者来说,这些缺点是你和说者共有的。这也是成为听力高手的难点之一。
“心理咨询家的成功与否由自己的弱点决定”这句话,是我的前辈在我刚开始从事心理咨询时告诉我的话。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