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他/她近在眼前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上海的虹桥和浦东机场,每天都有很多国际航班运来新鲜的“血液”。不知不觉这十几年间,外国人突然就闯进了你的生活,近在眼前……
他们都是一群什么人物?
国内,外籍人口的背景特点主要是:
外国留学生。1992年起的10年间,大陆接受外国留学生累计达41万人,近年来达到增长高峰期。外国留学生学的专业已从中文、中医等传统学科扩展到科技、经济、管理、法律等应用学科,形成“汉语+专业”的模式;学员国籍以日本、韩国最多,其次是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然后是北美、欧洲国家。多数人希望籍自己的汉语水平以求职,经济因素正日渐成为学习的主因。
外国商务人员。仅上海一地,生活其中的境外人士就有40万人之多,其中尤以日本人和美国人居多,共占44.2%。他们大都是跨国企业的国际员工、国有企业的技术专家和高校中的访问学者。
老外学汉语。还有一条消息:近几年我国学汉语的“老外”人数平均每年增长35%。仅今年就有超过十万名的考生参加了国内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不论是北京、南京、西安这样的金粉古都,上海江浙一带的金融中心;还是西藏、云南这样的边陲之地,黄头发、蓝眼睛的比率都在不断上升。这说明了什么?中国的魅力!就好比一杯陈年的干红,时间酝酿出的香气吸引着远远近近的有识之士。
不知道从那里看来了这样一个老外学汉语的笑话,挺好玩。是讲厦门电视台的马克:
美国人马克时常爱炫耀他的汉语学问,此人的爱好是整天抱着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遇人便“现炒现卖”。一天,我在林阴路上遇见他,便打招呼:“你好!马克,散步呢。”他笑嘻嘻地来了句:“对,我正在这里徘徊。”我忍住笑追问:“你明白徘徊的意思吗?”他一本正经地答曰:“当然知道,徘徊就是在一个地方来回来去地走着。”马克逢人喜欢自我介绍:“我是个土里土气的人。”每每都令人忍俊不禁,因他在词典里读到“乡下人”译为中文就是“土里土气的人”,他只不过想告诉中国人自己出身农民,不明白为何会导致如此喜剧效果。不知他从哪本词典中查找到“废话”一词还有客气的含义。一位来英国商务访问的中方处长,与英方谈判之后夸奖马克的汉语水准高,马克赶忙学着中国人的谦虚劲回答:“你真的太过奖了,全是废话、废话。”那位处长先生当即一脸惨白地走开了。
将来拥挤中国的老外会更多。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中国“入世”,更给了老外充足的理由,加入到我们这个风水宝地中。可以想见,在未来的几年中,国人与老外发生亲密、非亲密接触的机会将继续呈明显上升之势。“老外潮”也将源源不断地向中国奔涌,
二十年前的中国,一个平头百姓一年里见到老外的次数可能还比不上平地摔个大马趴的次数多;但今天,你即使到公司餐厅用一顿平常的午餐,也可能就会和“八国联军”“叉筷相见”。当然,你的绝大部分同事都是正宗的中国人,不管有多少种不同的肤色,大家终究是在中国的城市,中国的公司,吃着中国原料烹制的份饭。
我有一位MIT的博士朋友,他的中文说得极好以至于让我这个分不清平舌音,翘舌音的西北人都有一些自惭形秽。你说大主持人水均益普通话好不好?就连他,在中央电视台一期的面对面的访谈节目中也遭到了置疑。当时,一位青年女性观众说“水均益,不知道你是英文说得太多,不会说中文了,还是中文采访话说得太多?你的平翘舌音总是非常有趣。”这位水先生听了哈哈大笑,为自己辩白:“我是在兰州出生成长,西北人说普通话都是这样的。”可见,有些老外的中文是不能小瞧,他们在中国本土浸润的文化功夫让中国人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去年夏天,突发异想,欲带领一些外国人到西部旅游,有一些问题向老外们咨询,便想起这位博士朋友,虽然人家的中文说得如本土人,但考虑到他毕竟是外国人吧,在EMAIL里我用得是英文,又担心中国人写出的英文缺盐,在英文之后我又注明了中文。博士收到邮件后给我回复的EMAIL开场白如下:
巴义你好!用筷子,看方块字,都已经习惯了!
所以,足见中国对老外们的巨大吸引!在中国的老外多得已经连你的头发也算不过来,而你总是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与他们有那一刹那的交集。面对一个中国通,你对他的国度却一无所知,岂不是显得你知识性贫血?每个人都希望能给别人留下美丽的第一眼。如果你多了解一点对方,比如国家背景、文化特点;如果你能大方得体地与对方相处;如果你能充分而巧妙地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同时又把我们中国这个美丽国度的一事一物推介给对方,在他/她的心目中的你一定会升级为可敬的中国文化传播的无冕大使。并且,随着不断与不同民族、国籍的朋友的思想碰撞,让你不出国门也可以轻松拥有与世界同步的视野!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