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交易有别于奴役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001年10月7日
按: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媒体广泛讨论美国为什么招致了某些国家的深仇大恨。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在全球推行自由贸易,是一种奴役贫穷国家的做法。但这种观点在经济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石齐平先生是台湾有名的政经评论员。最近,他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谈到全球化问题时说:“美国将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引起了她们的不满。自由贸易看起来是挺公平的,但公平不等于公正。例如,以前的西部牛仔决斗,谁拔枪快就把对方打倒。这样的游戏规则很公平,但不公正,因为这只是对单方面有利。”
从修辞的角度看,石先生的观点恐怕有可取之处;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却是错得一塌糊涂。首先,经济学告诉我们,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人们一定要选定某种游戏规则来决胜负,选哪种规则都可以,但选是一定要选的;而且,只要选了,就一定有胜负。不能说有胜负就是不公平。
其次,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并不带强迫性。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不作交易。如果你作了交易,对方的确有可能富裕了很多,但要强调的是,你自己的处境也必定改善了,否则你可以选择不作交易。推行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绝不是强人所难,不是奴役别人,而只是为彼此增添一些选择而已。
交易和奴役的特点
“交易”的特点,一是存在讨价还价的过程,双方在价钱上如果无法达成一致,交易就告吹;二是存在“以有易无”、“以此易彼”的产权往来;三是交易后,产权的总量并没有增加,但双方的幸福程度都提高了。
“奴役”却恰恰不存在这三个特点。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命令与顺从的关系:奴隶主无须和奴隶讨价还价就可以命令奴隶干活;奴隶主并不需要给予奴隶任何报酬;而令行禁止的后果,只会让奴隶主单方面增加幸福。
简单地说,由于奴隶缺乏任何产权,连自身的劳动力也不属于自己,所以无从与奴隶主建立交易关系。整个奴隶社会的运作,基本上是建立在命令和强迫之上的。
从奴役到交易的演化
在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只有命令而没有价格,只有分工而没有交易。结果,生产效率非常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力虽然属于奴隶主所有,但它实际上是“附着”在奴隶的身上的,真正掌握劳动力的开发和利用实权的人物,是奴隶本身。
奴隶可以消极怠工,甚至可以宁死不从,这使得奴隶主在利用奴隶的劳动力为自己谋福利的时候,不得不支付非常高昂的“监察成本”,并忍受非常低下的生产效率。高明的奴隶主,于是逐渐尝试各种激励措施,通过提高奴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来降低高昂的“监察成本”。
取代奴隶制度的,是产权制度以及市场机制,也就是说,取代了“奴役”制度的,是“交易”制度。有了交易的需要,才产生了产权的概念。正是产权制度,高度保障了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个人所有权;正是交易制度,大大激励了人们在劳动力和科学技术上的投资。这是西方社会崛起的关键之一。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