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4节 [焦点]天津图腾(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二、从地下到地上
天津下一站:“地上时代”的喧哗与骚动
1.“让天津人都看到希望”
10年前,陈质枫想不到自己能为天津作涉及1000个亿的城建规划。陈现任天津市副市长,主管城建。他清楚记得1990年整个天津的城建资金只有区区7000万,这些钱“现在还不够修厕所的”。
在1993年前,还是天津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的陈质枫曾带队用1年多的时间对天津的城建作了一个“摸底”。结果令人惊讶:全市1/4以上的老百姓居住在164片共768万平方米的成片危陋平房中,“很多房子用手就能把墙推倒”。
1993年7月,天津提出“力争用5~7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的改造”。与很多人一样,陈质枫当时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当年年底的危改动员大会上,时任市长的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同志发了脾气:你们不同意搞危改,那我把你们的房子收回来,让你们搬到小平房里去住一个夏天,完了再写篇体会看这事到底该不该干!
当时,这个因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世纪80年代“下放河北”而“整整落后了16年”的城市,“老百姓普遍有点灰心”,与其他兄弟城市高涨的改革开放热情反差鲜明。“政府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如何让大家看到希望。”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乔富源回忆说。经过调研,政府将天津的“精神振奋点”选在了呼声最高、涉及人数最多的危陋房改造上。当时曾有人为危改算过一笔账:每年至少需投入40亿,总投资将超过300亿。但政府没钱,让建委“自己想办法”。
2.“经营”危改
从1993年危改工程起步到2000年全面完成改造,“我们创造了许多开创性的措施,完全走的是经营的路子”,陈质枫说。
起步之初,政府想开放,开发商却不愿来。原因是“总投资15.5个亿,一算账得亏好几个亿”,河东区原中山门危改指挥部副总指挥姚长宝说。1995年河东区政府开始寻求“区企结合”,
明确提出“让开发商有利可图”。市区两级政府本着“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对13项收费标准实行了减免,中山门地区危改才得以启动。
需要拆迁的768万平米成片危陋平房中,有177万平米在红桥区,而占地80多万平方米的老城西地区又是其重中之重。1995年,红桥区在老城西进行了芥园西道的建设,开始了“以路带危改”的探索。1995年10月29日,芥园道建成通车后,原来不敢涉足老城区的开发商纷纷抢滩。
天津最早的拆迁标准是根据人头安置,后来是根据住房面积,“拆1平米还2.5平米”,但还是难以解决还迁房位置和楼层分配不均的问题。1995年,红桥区政府在芥园道拓路改造中,将危改与房改相结合,提出由货币分配代替实物分配的新思路,在全国首行“货币还迁”尝试,拆迁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选购住房。
从1995年到2000年,天津共发放货币安置款近190亿元,有力拉动了房地产市场。
7年危改,天津共拆除危陋房屋869.3万平方米,竣工住宅1656.2万平方米;34万户居民喜迁新居,许多空置多年的商品房被争购一空,共销售商品房1947万平方米,6年中年销售量平均以14%的速度递增;办理个人购房贷款90306件,贷款金额99.01亿元,支持个人购房836.58万平方米,平均年递增速度为165%。“从1993年到现在我们已经拆了2000万平米,花了近500亿。全部通过开发,财政基本没拿钱”,陈质枫说。与此同时,天津市GDP增幅2001、2002年连续两年全国第一。
危改的过程也是一个经营城市的过程。陈质枫认为:由危改带动的各类需求已经渗透辐射到多个产业,并将对全市未来的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危改的过程中土地的“级差地租”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样是一块地块经过危改后,不但实现了自身价值,也带动了周边地块升值,天津的城市资产得到了跨越式的增长。据测算,危改7年间,天津GDP年均增长为12.2%,其中有约2.7个百分点由危改直接和间接拉动,其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2%左右。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