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1节 绍兴力量(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绍兴师爷”资本经营魔方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越来越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浙江民企,正急于摆脱乡野角色,淡化“家族制”,而上市则成为他们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寻求向“公众公司”转型的一条有益出路。绍兴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完成这个企业现代化蜕变的过程中,产权制度的变革是必经之路。而其中,民间与政府的力量交织前行,使绍兴竞争力在民间资本的无形冲动中酝酿升腾。
2003年12月30日,国内第一家台资上市企业,位于绍兴的国祥制冷在上海挂牌,这让绍兴股民们兴奋不已。国祥制冷在上海成功挂牌,无疑是“绍兴师爷”内外合作进行资本经营的又一佳作。
在2003年里,绍兴上市的股票在全国创下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绍兴市上市办主任夏九英介绍,“绍兴板块”2003年多了三个家。6月30日,宝业集团在香港上市,一个月后,浙江龙盛在上海挂牌,随后是国祥制冷。这三家上市公司共募集到资金10.51亿元。累计实现公司上市16家,募集资金达61.9亿元。而通过买壳或进行资本控股在海内外上市的远远超过16家。如精工钢构通过买“壳”上市,控股了长江股份,使精工集团业已控股了三家上市公司。除了上市的,绍兴还有4家公司已顺利通过证监会发审会审核等待上市。3家企业已向证监会申报材料;4家企业通过辅导验收,5家企业正在接受上市辅导。目前绍兴累计已组建股份公司81家。
尽管“绍兴师爷”表面上对上市不作渲染,但私底下却运作不断:一些企业家看到资本市场的魔力,内心激情涌动,竞相上市。绍兴成为浙江省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区之一,并且绍兴企业上市势头之猛似乎无人能敌。毫不夸张地说,未来几年,绍兴将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的一流强市。
上市无疑使绍兴尝到了资本运作的甜头。在经济迅速成长的同时,资本运作为绍兴企业的发展锦上添花,资本与财富迅速积聚,上市后企业运作模式的现代化,为绍兴民企的二次飞跃提供了新的平台。但这些直到2003年8月份才展现在众人的面前。2003年8月,2002年度浙江非公(民营)企业100强正式公布,此次入围的100家企业入围“门槛”为年销售额7.19亿元。令人惊讶的是,谁也没想到一直默默无闻的绍兴竟然有35家民企入围,远远超过杭州的21家和温州的12家。
2003年的排行榜终于让闷声发大财的绍兴师爷走到了前台。绍兴商人做事含蓄低调和灵活机变的作风让人印象深刻。如浙江玻璃2001年12月在香港成功募集资金6亿港币,成为第一家发行H股的内地民营企业。有意思的是,对这一极具新闻性的事件,其老板冯光成从来没有在媒体做主动性的宣传。这与其他地区企业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几乎是同时,浙江省农村经济调查队公布了浙江最发达100个乡(镇)的名单,绍兴共有17家乡镇入围,数量居全省第二,以民企上市著称的绍兴县杨汛桥镇位列榜首。
2003年度浙江籍“中国经营大师”公布,绍兴十有其三。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爱莲、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道才、盾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姚新义3位企业家上榜。
2004年初,绍兴又传出好消息,2003年绍兴的GDP将达1070亿元,成为浙江第四个千亿城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绍兴人均可支配收入10281元,在长三角居第三位。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精明的“绍兴师爷”还未忘记生活质量,今年年初,绍兴以其优美的环境成为国家的园林城市。
拥有大名鼎鼎的柯桥镇的绍兴县是浙江经济第一县,全国经济十强县。2003年11月,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前100强县(市),绍兴县排第二。这里,年产纺织面料20多亿米,连接起来可绕地球50多圈,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县城所在地的柯桥镇的中国轻纺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批发市场,2003年成交额达226亿元,在全国十大市场成交额中居于第二位。
“绍兴师爷”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1.“海归”少帅掌门破解温州式困局
“绍兴师爷”不但足智多谋,而且深谋远虑。绍兴民企的创业者们,在改革开放的机遇中,凭借勤劳、精明和过人的胆识掘得第一桶金。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商务领域的日益国际化,尤其是进行复杂多变、要求严格规范的资本经营,这些学历较低、知识面相对较窄的企业家显然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目前,绍兴县一些民企的创业者陆续步入老年,进入了换代阶段。企业家们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其中一些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便送子女到境外学习、进修和工作。
上个世纪末,绍兴开始了大规模的乡镇企业改制,随着机制的转变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一批学历高、管理能力强、有开拓思想、懂经营的年轻企业家走上了前台,而这些年轻的企业家多为企业老板的后代或亲属。绍兴县目前共有大小民营企业7000多家,企业经营者1047人,45岁以下的“少帅”就有627人,占到了整个规模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六成。
与众不同的是,在绍兴企业掌门的继任者中有相当部分是“海归”少帅,据统计,在绍兴县年销售超亿元的102家企业中,有20余位老总的子女留洋后回国,到父辈企业继任或即将回国接班。如浙江亚太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老总一儿一女,分别被送往日本和加拿大留学,现已学成回国并分别支撑起公司的两大块业务。这些企业老总子女在国外学的大多是与本企业经营业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国外多方面地吸收了先进商务理念和管理模式。
现在,陆续回国的“海归”派少帅已崭露头角。如濮雅萍出任浙江亚太加拿大轻纺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后,充分运用海外留学经验,使公司目前在加拿大的出口业务蒸蒸日上。而此时,同样以民企著称的温州市,却陷入了“代际锁定”的困局。
近10多年来,温州的制造业结构演变极其缓慢,基本局限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皮革、服装、打火机等。
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认为,在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当一个时期中,由于温州人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从事市场交换活动,同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起步和发展阶段,通过人格化交易方式(在亲戚朋友等熟人间的交易方式)比较容易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可另一方面,一旦这一方式被确立,就会产生惯性和路径依赖,造成“代际锁定”,即一代又一代产业格局与交易方式的固化。这种“代际锁定”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异常缓慢。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的产业基本上还是集中在以服装、皮鞋、箱包、打火机等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的制造业结构上,即使在温州的第二代企业家中,大多依然从事同样的行业。随着各地民营化改革的推进,温州改革的先发优势明显弱化。并且作为全国著名的民企大市,温州没有一家上市民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业更新。
绍兴的民企代际交接明显好于温州。“海归”派少帅为绍兴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海归”派成为新一代管理者,将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进行资本经营,让民企上市,使私人企业变为公众企业,很轻松地化解了温州式的产业演变缓慢、“代际锁定”的困局。
“海归”派少帅已崭露头角,无疑为绍兴民企在海内外的资本经营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更为绍兴民企的二次飞跃打下了先进的运营与管理基础,这不能不说是绍兴人的精明所在。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