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8节 [焦点]浙江新观察(5)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从“草根经济”到“森林经济”——浙江民营企业“新射雕记”
一进入2004年,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们已然感到政府对他们的推力。
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浙江省民间投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将为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释放更大的空间。为实现“浙江民营经济的再次飞跃”,浙江正在酝酿一场“民营经济破局”。
1.
居安思危
“‘二次飞跃’是浙江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浙商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003年12月13日,在由浙江省政府举办的“首届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一针见血地指出,浙江民营经济要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必须突破若干发展瓶颈。
浙江民营经济确实是领先的。到2003年第三季度,该省私营企业总数首次突破30万家大关,个私经济创造的总产值达2146.35亿元,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1723.63亿元,个私经济各项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2年,浙江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户数等5项最能反映民营经济运行质量的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
但危机也伴随发展而来。出于对市场的考虑,5年前随着浙江各地工业用地价格上升,各种交易成本高企,宁波杉杉、温州均瑶、华车电器、凯泉泵业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将总部迁至上海。
2003年9月,台州市60多家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集体筹划把研发机构搬到上海,更多的中小型民企也选择跳出浙江,到全国各地谋求发展空间。
温州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灯饰原本都属于三低产品,即低档次、低成本、低售价,因此在产业面临升级之时,缺少完整的产业配套和领先技术,于是温州该行业企业纷纷南下,把公司迁往广东中山。
“在技术支持、信息供给和政府服务等方面,温州要逊于广东中山。”温州某灯具公司负责人裘先生毫不客气地说,他的企业在温州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
“早年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机制优势——市场的机制(宽松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的机制(灵活的决策和分配机制)。”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概括说。的确,当时在全国民营经济尚朦胧的时候,以“块状经济体”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产生了积聚效应,再加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这一切使浙江民企占尽先机。
但已经抢得先机的浙江民企们发现,在国家对民营经济从政策支持转向制度保障的大背景下,浙江民企生存的市场机制环境优势正逐渐消失。
2.
民企与政府角色重定位
在国家制度层面上,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司长苏波透露,尚在制定中的《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将在市场准入、民企融资、民企权益保护、民企监督管理等方面引导整个社会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将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目前,正在对原先各部委制定的民营企业进入的限制性文件进行清理。
可以预见的趋势是:全国各地民营经济的此起彼伏将是一个浪潮。而浙江民营经济的成本优势日渐远去的时候,他们自身长期“重机制,轻管理”的做法则严重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了浙江民企再腾飞普遍遇到的问题。
长期关注浙商动态的经济学者钟朋荣认为,浙江民营企业家的企业运作模式,还处于模仿期,不会创新,他们中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且以家族制为主体。
浙江民企的产业大多层次较低,也很少涉足高新技术行业且规模偏小,这样的企业形态在同一市场机制中自然难以长久取胜。
“产权制度固然很重要,但是与企业发展并不是正比关系,这几年肯定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倒闭。”汪力成认为,浙江民营经济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制度创新和企业自身的管理创新问题”。汪力成还认为,发展现代制造业、增强民营企业控制资源的能力是浙江民营经济再腾飞的保证。
“目前在浙江,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正处于很微妙的阶段。”杭州的一位民营企业家说,一方面民企觉得政府支持不够,另一方面民企对于政府的一些介入行为又“有些厌烦”。可见,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思考新经济形势的角色定位问题,不然,其背后的制度博弈会给政府与企业带来磨合的阵痛。
3.
从“草根”到“森林”
“如果说第一次飞跃所呈现的是民营草根经济,那么再次飞跃所需要达到的是民营森林经济,即要在更高层面上发展的浙江民营经济!”为此,有为政府该如何帮助企业突变呢?
浙江省体改办一位官员向记者表示,政府部门早已认识到,浙江如不求“突变”,民营经济三五年内并不会明显衰落,但长期颓势将难以避免,而这是浙江最根本的忧患。
为促使“草根”变成“森林”,浙江省决意“从根子上着手”——市场制度创新和提升民企管理并举。
“浙江省很明确,努力把浙江打造成全国制造中心和重要产业基地。”浙江省经贸委主任丁耀民表示,浙江充分利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优势,把浙江省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国际制造业中心南翼,并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构筑环杭州湾大产业带,以及温台沿海、金衢丽沿高速公路两大产业带,打造一批全国性的制造中心和重要产业基地,将船舶、汽车、石化、化学原料药、仪器仪表、新型干法水泥等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为与此配套,《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于2003年9月正式出台,随之又出台《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共30条配套支持政策,此外还有《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改善民间投资管理办法,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民间投资项目,推行零收费。
为了提升浙江制造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浙江还出台《浙江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将技改贴息资金转为专项资金,省财政统筹安排资金1.65亿元,重点支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说,工商部门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准入机制放宽准入条件十方面举措》和《助动个体私营经济提升提速发展若干措施》等条例,在降低市场主体创业门槛、产业调整、制度创新、品牌经营、外向发展、投资扩张以及营造公平环境、提高企业素质等多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引导。
例如,投资者设立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有限公司,允许注册资本分期注入;私营有限公司冠“浙江”名称,注册资本放宽到500万元。这些措施“就是不断地促使浙江民营经济将由创业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模式转变”。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说。
“现在浙江民营企业很多问题表现在人的素质上——人才是最大的瓶颈。”汪力成始终坚持管理革新在于“人”。
与此同时,政府也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水平。2003年,浙江启动个私企业“5511培训计划”,即用5年时间对5万名高层经理进行特训,对50万名高级管理人员予以业务轮训,对1000名总裁给予EMBA研修,以及对100万名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提供培训等,用以全面提升浙江民企的人员素质。
同时,浙江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永康市、义乌市、嵊州市、乐清市、诸暨市等8个地区设立“中国专业商标品牌基地”,通过设立商标信息咨询平台,盘活闲置商标资源,开设商标维权绿色通道。
另外,政府还引导民营企业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创建,积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做精,着力催生一批代表浙江水平、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力强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记者刘华于保平朱平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