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力助船王大战英资九龙仓(4)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刚赴欧参加会议之机,纽璧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置地采取换股之法,欲将其持股权增至49%。具体做法是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仓股。
条件十分诱人,股民喜笑颜开。若置地已控得49%的股权,包氏是无论如何也购不满51%的绝对股权——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即可击碎包氏的“吞并美梦”。
包玉刚闻讯,急忙乘机返回香港反击。他首先获得汇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紧接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105元的现金吸收市面九仓股,目标也是49%。
105元的现金,比被九仓股抬高了的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更诱人。星期一开市不到2小时,包玉刚一下子付出21亿现金,购足2000万股,使控股权达到49%,取得这场战役的决胜权。
纽璧坚见大势已去,将置地控有的九仓股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置地套现获纯利7亿多港元。包氏在九龙仓的控股量已超越绝对多数。
包玉刚夺得九龙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决战双方,皆有胜有负。
包氏的远见卓识,两年后便充分显示出来。包氏购得九龙仓,实现了减船登陆,从而避免了空前船灾。香港另两个船王——董浩云与赵从衍,因行动迟缓,陷入濒临破产的灭顶之灾。
1985年,包玉刚又收购另一间英资洋行——马登家族的会德丰,又一次轰动全港。
值得一提的是,包玉刚入主九龙仓的一年后,与其“死对头”置地成为合作伙伴,这两家公司邀请李嘉诚的长实加盟,三家合资成立一间地产发展公司,项目是在九龙仓尖沙咀地盘发展新港中心物业。一时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话。
1986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筹先生,在《与李嘉诚谈成功之道》一文中谈道:
“最近有人向李氏提问:‘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与强劲的对手竞赛时可创下骄人的成绩。’环顾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刚爵士一位匹配做阁下强劲的对手,您可有以包先生为对手的想法吗?’
“一般人很自然会认为李氏是以包氏为竞争的对手,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又有极类似的活动,例如李氏从英资手中收购和黄、港灯,包氏则收购九仓、会德丰;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两人又同时出任“香港基本法”草委;李氏捐赠汕头大学,包氏捐赠宁波大学等。
“但李氏答复这问题时,只说他朝着个人定下的目标向前一步一步推进,来没有居心与任何人比拼。
“在多个场合,李嘉诚说:‘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
现在我们继续看李嘉诚,是如何朝着目标一步一步推进的。他飞跃的一步,显然是收购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附:恒隆集团陈曾熙
陈曾熙是香港出名的商界隐士,原籍广东台山县,出生年月不详,只知家境富裕,战前留学日本攻土木工程学,何校不详。据伍宜孙家族介绍,陈氏曾在该家族的永隆银行做外汇、楼宇按揭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与朋友成立大隆地产。其弟陈曾焘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原在南洋做建筑工程,见兄地产业需人手,回港鼎助其兄。
1960年,陈氏兄弟注册一间恒隆有限公司,自己建楼并出售。1972年恒隆上市,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陈氏却毫无“虎气”,总是不声不响、默默无闻地实干,是个地道的老式商人。
陈氏的悭吝在圈内很有名,20世纪70年代初,陈氏在宝去道建一幢住宅大厦,将单位卖给用户,而一家人却住进“暗无天日”的地窖车房。陈氏不仅孤寒自己,对下属也孤寒,小账目也斤斤计较。然而他对儿子教育却十分慷慨,全安排到美国留学。
陈氏彻底低调,行动隐秘,从不接受记者采访,也极少出席同业聚会。虽然如此,但其做事极讲信誉。陈氏做地产深思熟虑,总能把该赚的钱一分不少地赚回来。最漂亮的战役,是恒信苑、九龙湾地铁上盖的德福花园。也由于他过于瞻前顾后,错失金钟二段的机会。陈氏的保守作风,使恒隆在五虎将中滞后。
1986年,陈曾熙逝世,遗产却交基金会管理。其弟陈曾焘接任主席,作风依旧。现家族事业由陈曾熙长子陈启宗主理。1994年,恒隆在全港家族财团中排第12位。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