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塑胶之花开遍香江满世界(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李嘉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这家公司,言称准备在香港推销贵公司的塑胶花。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产品陈列室,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使李嘉诚恨不得长10双眼睛。李嘉诚一面拿花束在手中端详,一面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
这位挑剔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才购买各种款式和颜色的塑胶花,准备先带回香港试销。
样品有了,脑子里也装满了塑胶花的常识。然而,仅仅是常识,具体的生产工艺及配方调色呢?
李嘉诚去当地图书馆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所见的专业资料,他在香港也看过。李嘉诚心急如焚,他放下厂里的事务远来欧洲,在这里又没达到最终目的,难道就这么买回大批塑胶花去做摆设?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非法打工,绝不敢控告他。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主,常常采用压低工薪的做法,盘剥落后国家来的非法移民。
李嘉诚哪里会计较什么工薪?幸亏这位老板贪心,李嘉诚才能靠一张旅游签证,打入这家工厂做工。这家工厂原先和总公司在一起,由于环境保护组织的抗议,才从市区迁到郊外。这样,李嘉诚就不必担心被总公司的人发现。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十分勤力,工头夸他“好样的”,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个“下等劳工”,竟会是“国际间谍”。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做技术工人。
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平心而论,站在今日的角度,李嘉诚的行为有悖商业道德。但在专利法还不太健全的50年代,李嘉诚迫于无奈的举动,又是可以理解的。
李嘉诚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他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看。众人为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
李嘉诚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更上一层楼。
产品的竞争,实则又是人才的竞争。李嘉诚四处寻访,重酬聘请塑胶人才。李嘉诚把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塑胶花实际上是植物花的翻版,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种植并喜爱的花卉不尽相同。李嘉诚觉得自己带来的样品,太意大利化了。他要求顺应本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出全新的款式,并且不必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
设计师做出不同色泽款式的“蜡样”,李嘉诚带着蜡花走访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最后确定一批蜡花作为开发产品。此时,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已把配方调色研定到最佳水准。又经历过连续一个多月的不眠之夜,终于研制成第一批样品。
填补空白的产品,很容易卖高价。李嘉诚不这样想,价格昂贵,必少有人问津。他经过成本预算,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并不高。只有把价格定在大众消费者可接受的适中水平,才会掀起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
其时,意大利塑胶花已进入香港市场,由连卡佛百货集团公司经销。连卡佛是老牌英资洋行,走的是高档路线,卖的是名牌及奢侈品。意产塑胶花价格不菲,只有少数洋人和华人富有家庭购买。
李嘉诚携带自产的塑胶花样品,一一走访经销商。他们为这些小巧玲珑、惟妙惟肖的塑胶花,撩得瞠目结舌、眼花缭乱。其中有的经销商是老客户,他们简直不敢相信,就凭长江破旧不堪的厂房,老掉牙的设备,能生产出这么美丽的塑胶花?
“这是你们出品的吗?”一位客户狐疑地问道,论质量,可以说与意产的不分上下。
“你们大概是怀疑我从意大利弄来的吧?”李嘉诚心平气和微笑道,“有机会,你们可以将两者比较,看看是港产的,还是意产的。”
办公室的人围着塑胶花仔细察看,发现李嘉诚带来的塑胶花,的确与印象中的有所不同。
众多的样品中,有数样中国人喜爱的特色品种。
李嘉诚说:“欢迎各位去长江看看,长江虽然还是老厂房,可生产塑胶花的设备却是新的,研制塑胶花的都是新人,当然,现在的事业更是新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