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多元化,是馅饼还是陷阱?(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谈到多元化,必言GE。多元化战略可谓是GE的一种"传统",而韦尔奇则把这种传统发挥到淋漓尽致--从电力系统到航空引擎,从塑料到照明,从金融服务到电子商务,韦尔奇时代的GE几乎成了无所不包的巨无霸。GE的13个业务集团:8个工业产品集团、4个金融产品集团和1个新闻媒体,每个业务集团都是全球市场的佼佼者,每年都能创造120亿美元以上的收益。这的确让人艳羡。难怪海尔、春兰、联想、TCL、长虹、方正、奥克斯等国内众多企业都争先恐后地以GE为师,大举实施其多元化战略。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一个企业敢站出来宣称,自己满师毕业了,做得像GE一样成功;反而有不少的企业陷入了多元化的泥淖,弄得焦头烂额,不能自拔。这种多元化战略的"滑铁卢"现象,并不仅限于中国。纵观全球,我们也能发现,多元化经营本身就不是一种普遍成功的经营模式。财富500强的前十名公司中有两家石油公司、两家汽车公司、两家电信公司、一家零售公司、一家金融公司和一家技术公司,只有GE一家是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绝大多数超级跨国企业都有鲜明的、一句话就能说清的主营业务。
有一个三段论的逻辑关系,是值得重新考虑研究的:GE是多元化的,GE是成功的,所以多元化就是成功的。这是一个在人们潜意识里一直默认的逻辑,也是动辄过亿的多元化战略投资的根源。然而重新审视这一逻辑就会发现,它并不站得住脚。

GE多元化的葫芦里在卖什么药?"多元化的优势在于分散经营风险,避免企业在经营环境突变时遭遇灭顶之灾"、"多元化经济会分散企业的精力,加大企业有限资源分配的难度"……大多数关于多元化战略的讨论,就是落在这些层面上。事实上这种讨论的价值是相当有限的。因为用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就足以清晰地说明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之间孰优孰劣。麦肯锡就曾经提供过这样的数据。通过对412家企业样本进行分析,麦肯锡将其分为专业化经营(67%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一个事业单位)、适度多元化经营(至少67%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两个事业单位)、多元化经营(少于67%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两个事业单位)。结果是:专业化经营方式,TRS(股东回报率)22%;适度多元化经营方式,TRS18%;多元化经营方式,TRS16%。结论再直接不过了:从回报率来说,专业化经营的方式远优于多元化的经营方式。GE无疑是这个规律以外的特例,为什么它会成为特例呢?我们先来看一些GE的数据与案例。这些数据与案例,你可能曾经分别看到过,然而你可能没有将它们放在一起去分析,更没有发现它们与GE多元化战略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
……■ 在上任头两年里,韦尔奇就购进了118个新业务,合资企业或收购企业,同时出售了原有的71项业务(如果按5天工作制算,等于每2天一次!)。在韦尔奇20年的GE职业生涯里,他操刀的业务收购、兼并、出售项目多达近千项。■
标准普尔的罗伯特·佛里德曼(Robert Friedman)在对GE从1995到200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如果把所谓的"非核心"(non-core)的业务利润(这包括养老金收入、期权成本和资产处置等)剥离出去,那么GE每年的增长只有9.2%。■
1986年,在韦尔奇的坚持下,GE收购了华尔街最老的投资金融公司之一--皮勃第的基德公司。但这家公司给韦尔奇带来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烦恼:首先是刚接手,基德公司就因为严重违规操作而被罚款2700万元,并被迫开除该公司的几乎所有高层;接下来,从1987年到1990年,连续四年的大额亏损;1991年开始,情况有所好转,开始重新盈利;然而好景不长,1994年基德公司的"明星员工"杰特利用公司电脑系统的纰漏行骗,亏空了3.5亿美元。1994年,韦尔奇在终于将这个"梦魇"抛在了脑后--GE把基德公司卖掉了。由于后来资本运营的极大成功,基德公司这个项目的年平均税后回报高达10%,甚至超过了其他一些本身经营得不错的项目。……你从中解读出什么了?对了,超乎于产业经营之外的资本经营的力量!韦尔奇的多元化经营之道,不但在于"卖买什么产品",更在于"卖买什么企业"!韦尔奇经营之道的核心,在于资本运作。如果把资本运作对GE业绩所产生的贡献去掉,那GE就只是一个平常无奇的企业。而GE对基德公司项目的运作历程,就更加为韦尔奇的经营之道提供了一个例证--企业本身经营不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关键要懂得如何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法,把企业卖个好价钱!GE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实质,就是利用庞大的资本规模和优质的企业信用,利用美国发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通过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段,谋求远超产业经营利润的资本经营利润的过程。更直接一点的说法,就是--GE并不是在靠生产和销售什么产品来赚钱,它是通过倒买与倒卖企业来获得超额的利润。在认清GE多元化的实质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更为严峻了:我们具备一个像美国那样的资本环境吗?我们能像GE那样,每年100多次地"卖买企业"吗?我们能像GE那样灵活地应用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来提高我们自己资本运营的收益吗?……答案不言自明,但结论是令人沮丧的。如果我们不能像GE那样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运作,那么充其量我们能模仿到的,就只是一个没有资本运作下的GE--一个年增长率只能跟GDP增长相差无几的平庸的公司。那还是一个值得我们模仿的企业偶像吗?更令人心寒的是,在多元化的战略下,要达到这种"平庸",也绝非易事!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