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总理的房地产顾问(上)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997年11月的一个上午10点,深圳市委办公厅会议室。
6家企业的老总(赛格集团王殿甫、万科企业王石、深科技王志荣、天建马恭元、金地地产等)接到通知:下午3点钟,麒麟山庄,朱容基听取企业汇报。
召集人解释:“朱总理这次不是专门来深圳,而是为京九通车剪彩,顺便来深圳进行企业调研。亚洲金融危机还没过去,中国承诺汇率不贬值,这对1998年中国经济的出口有多大影响、该如何拉动内需?这些是国务院关心的问题。市委安排了3家出口型企业,3家房地产企业。”
限定每位代表发言10分钟,万科发言次序在赛格之后,题目:一、万科的科学管理;二、万科的品牌建设。
万科已是家房地产特征很明显的公司,为什么不让谈房地产呢?
3个月前,李子彬市长带着政府各局委办和四大国营集团的头头到万科总部调研。我汇报了万科的业务增长数字和管理特征:规范、专业、透明。汇报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在大屏幕显示,并给每位代表一份打印好的纸面材料。汇报结束,李市长扬着手中的材料:“你们看看,什么是透明度?财务的工资表格上,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的收入、奖金一目了然。你们集团管理哪个能做到这样公开?”
我猜想是李市长点的万科。市长感兴趣的问题不一定总理也感兴趣,难得的汇报机会,应该选择朱总理感兴趣的话题。
返回水贝公司总部,已是上午11点半。我立即召集郁亮等人确定汇报提纲。
“万科是深圳的一家中型企业,‘品牌建设、科学管理’的话题引不起总理的兴趣。有一个话题会引起朱总理的兴趣:分税制,这是朱容基副总理自1993年起力推的一项改革。对!就谈分税制。”我找到了感觉。
“财政包干”制度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主要财政模式。但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弊端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税收调节功能弱化,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优化;国家财力偏于分散,制约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此背景下,在朱容基总理力推下,分税制改革出台。
分税制改革的内容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政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
“万科不是税务局的,谈分税制合适吗?”郁亮委婉表示担心。
“就定了,谈分税制。当然,不是谈对分税制的理论认识,而是通过分税制前后企业交税的变化来谈对企业的影响。1993年宏观调控,朱容基总理针对的就是股市和房地产的泡沫,对房地产公司没有好印象,如何让朱总理10分钟内对一家房地产企业产生好感?第一、他感兴趣的话题;第二、谈企业分税制前交了多少税,之后又交了多少税,嘿,不会错。以前没有从交税的角度谈万科,财务赶快准备个资料:1992~1997年万科经营规模、利润、交税的变化,绘制图形曲线表,一目了然。快准备吧。”
下午2:30,电脑绘制的图像表还没最后完成。而水贝距麒麟山庄的车程40分钟,即使马上出发也得迟到10分钟。我不禁急得团团转。
“老板你先赶去,随后图表打印出来就派车送过去。”电脑室主任吴洋安慰。
“一级保卫,公安、武警三道岗,你们进不去。必须拿到图表。”耳闻朱容基向来数字说话,没有凭据的大概推导,一句话就给人顶回去。
打印机慢条斯理吐出纸,第一张是经营规模图表;第二张是利润图表;第三张是交税情况图表。端详第三张图表的曲线变化,乐了,一拍脑门:“嘿,今天汇报要出彩!”
还有第四张图表,我连忙取下,一阵风冲出电脑室。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