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二十一世纪成功的秘诀——软动力(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要了解和适应二十一世纪,首先要深刻领会当今社会最时髦的“软(soft)”字的含义。静观我们的周围,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周围已经出现了很多带有“软”字的词汇,诸如软件、比尔•盖茨的微软,还有孙正义社长的软件银行等等。
看得出,东西方首屈一指的新经济时代的大腕们都在自己的公司名称上加了一个“软”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兴趣。
提到“软”字,从中文意义上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柔软”、“软弱”的含义。可在英文里,这个“软”字却包含着多种含义;柔软的,宽厚的,亲切的,安静的,温和的……等等。
眼下,由一个“软”字派生出了很多新的名称。软科学(soft science)指的是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合成科学。在企业经营中,与“软”字有关的词汇则更多。其代表性的有“软价值(soft value)”和“软动力(soft power)”。
首先,“软价值”是“硬价值(hard value)”的反义词。企业创造的价值可分为有形的物质价值和无形的心理价值两种。比如说,商品、设备、工厂建筑物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属于硬价值,注册商标、技术、企业形象、顾客满意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构成软价值。
在工厂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表示保护设备的,叫“勤擦、勤检、勤灌油”;表示节省能源的,叫“一滴油、一滴血”;表示劳动程度的,叫“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等。这都是为了提高或者保全硬价值而提出的口号。
可无形的价值“软价值”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是创造不出来的。
“提高创新意识”、“尽心尽责为企业”、“发自内心的微笑服务”、“品牌意识”等词汇都是有关软价值的表现。
企业行为就是硬价值和软价值的结合过程,也就是价值创造过程(value creation)。在硬价值和软价值中,如果说企业在过去产业化时期以硬价值为中心进行经营活动的话,那么,信息化时期的今天,企业则更多地注重于软价值的经营上。
最近几年,各个行政机关都在大厅里挂有行政事务公开栏,给前往办事的顾客以较大的方便。这说明行政机关也开始抓软环境建设。他们不像以前那样,只发给一张行政公文敷衍了事,而是尽可能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让顾客多少看出一点服务意识。如果没有这个服务意识,软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在一流高尔夫球场,服务人员首先向顾客亲切地打一声招呼,然后,才打开汽车后备箱取出高尔夫包。可在三流高尔夫球场,服务人员连看都不看顾客一眼,径直走到汽车后备箱处。即便偶尔与顾客碰上眼神,他们即刻扭过头去,或者像看到一个不想看见的东西似地,拉下脸。其表情让顾客十分反感。
“我的工作职责就是从汽车后备箱里取出顾客的高尔夫包,然后安全送到球场去。”他们没有摆脱硬价值的陈旧观念,办事生硬、教条。有这样的工作人员,那么,那个高尔夫球场肯定是属于三流的球场。
“我的工作职责就是首先最大限度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然后把顾客的高尔夫包安全送到指定地点。”这就是一流高尔夫球场服务员的服务态度。
到一流饭店去吃饭,我们也可以看出饭店经营者向顾客出售的不单是饮食,还有细致、周到的服务。他们比起眼前得到的一点利润,更注重赢得顾客的满意度。他们自始至终为让顾客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别人想不到的细节上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看一个企业经营得好坏,就看它是属于追求硬价值的类型,还是属于追求软价值的类型。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很多企业仍没有意识到软经营的重要性。看他们的经营,大部分依赖于员工的体力劳动和过去积累的经验,却未能激发员工们发自内心的劳动积极性和开创精神。所以,我国的企业在创造软价值方面收效甚微。
要想争当二十一世纪成功的企业,首先要大胆地将自己的企业由追求硬价值类型改造为追求软价值类型的企业。
要使自己的企业变成注重软价值的企业,必须培养具有软动力的企业员工。
“软动力(soft power)”是企业员工创造软价值的精神动力和创新意识的总称。职业价值观、哲学、职业道德、宗教、洞察力、感悟能力、领导艺术等等并不是从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体现出来的。
最近先进国家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具备上述软动力的人才。美国各大学在大学生必修的核心教养课程(Core curriculum)里进一步强化和丰富了哲学、伦理等人文教养内容。这已经成为一股趋势,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在效仿美国加强对大学生的哲学、人文教育。
只有培养具备哲学、伦理等人文修养的人才,社会才能得以进步和发展。这已经成了先进国家的共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