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好的团队构造企业的绝佳状态(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一位西南航空主管,曾经在EDS公司任过职。他说,在当初准备跳槽时,EDS曾竭力挽留他,还为此开出比他刚进公司时高出2.5倍的薪水条件。但他最后还是投向了西南航空,对此,他的解释很简单:因为在西南,他觉得工作“很快乐”。
拥有一支优秀团队的企业,竞争力是超强的。团队精神能使企业将潜能发挥至极处,所以它对企业的作用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正如西南航空公司的总裁赫伯·凯勒赫所说的那样:“无形资产是竞争对手最难剽窃的东西,因此我最关心的就是员工的团队精神、企业的文化与价值,因为一旦丧失了这些无形资产,也就断送了可贵的竞争优势。”
2+2未必等于4——高效团队是激励出来的
20世纪20年代后期,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瑞格曼将拔河比赛中的个人和团队表现进行了比较。他预计,3个人拔河的力量应该等于其中1个人的力量的3倍,8个人拔河的力量应该为1个人的8倍。但结果却显示,3个人的拔河的力量总和,仅仅是1个人的2.5倍,而8个人的力量居然还不到1个人的4倍。
后来又有许多研究人员做了类似的实验,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团队人数的增加,带来的是团队中个体绩效的减少。“人多力量大”,只是意味着4个人团队的总产出,大于2个人团队的总产出,实际上个人产出是减少了。
团队效应并不是简单的人数的累加,团队可以产生正的协同效应——团队的产出多于成员单个员工的产出之和,也就是说2加2可以等于5;但团队也可能会产生负的协同效应——员工共同工作时的个人产出少于员工单个工作时的产出,也就是说2加2也可能只等于3。为什么有这种结果呢?原因在于社会惰化效应——员工在共同工作时,比他单独工作时付出的努力更少。
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一加一等于二,这是尽人皆知的算术问题,可是在用人上,结果就可能不同了。如果用得好,一加一加可能等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五;如果用得不当,一加一加就可能等于零,更可能是个负数。”
美国的迈克斯那公司,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工业公司。公司在创建初期只有迈克和他的妻子,由于策略灵活,再加上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使得公司的业务很快就上了轨道。随着公司一步步壮大,迈克又招聘了两个人,一个帮他打理业务,另一个带妻子管理办公事宜。两年来,相安无事,公司的业务也在蒸蒸日上。
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扩大了,他们买了一栋楼,正式设立了许多部门,精英也越来越多。但是,迈克却再也感觉不到以前的快乐了。以前只需一个星期就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却经常需花上半个月;以前大家互相帮助,现在却勾心斗角……在他的团队里,员工们总会认为其他人没为公司付出,认为其他人偷懒,就减少了自己的努力,但迈克却对此视而不见。最后,团队的问题日益严重,销售与客服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居然出现了类似客户调换产品需要等三个月的事情。企业的利润当然也就大幅度滑坡。
迈克斯那公司的事例说明,简单地把优秀人才拼凑在一起,并不能组成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是需要激励的。有效的激励能使原本平凡的组合,变成最优秀的团队。
挥动激励的魔杖,让团队最大程度地发挥效应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你需要实力坚强的团队,因为平庸的团队只会产生平庸的结果,不论团队的管理有多完善。”
将团队打造成一支卓越的队伍,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世界500强企业,始终都在追求建立一个高效的团队。
要建立高效团队,使团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效应,可以通过以下的策略:
(1)精选共同目标
为自己的目标工作的人,比为别人的目标工作的人会干得更持久、更努力。所以,共同目标必须适合每个员工的梦想,并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促使员工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全身心地奋斗。例如:台湾霖园集团把“人人都是‘小富翁’”作为团队的共同目标。
被誉为台湾金融界的“聚财神”的霖园总裁蔡万霖,从贩卖大米起家,1979年开创霖园集团,下辖国泰建设、三井工程等企业,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有近20家分公司。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1990年时,蔡万霖个人资产就已达90亿美元,在全世界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六。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