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三章 勤奋工作 不断积累财富(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依托资源优势,培植优势产业”,让“蛋”孵出“金”鸡群,广汇集团瞄准石材资源,立志于“点石成金”,连续5年向石材产业投资4.3亿元,进行6期扩建,全套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5条生产线,先后开发出具有结晶细、花色匀、强度高厥粒小等特点的石材品种20余个,其中“新疆红”、“天山翠”、“雪花青”、“紫云星”等13种拳头产品被誉为“西部瑰宝”。它以极强的市场冲击力,短时间内在国内树立了北京阳光广场、上海申华大厦、广州美国银行中心、天津明华国际大厦等用量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样板工程30余座,成为建设部评定的“中国行业质量达标上榜产品”中唯一的石材品牌。
20世纪90年代初,新疆掀起“石油热”,这其中蕴含着无限商机。1991年,当时的“广汇”没有进出口代理权,孙广信不辞辛苦,找到了中国电子进口国际服务公司和中国陆地石油开发总公司,请求接纳“广汇”为新疆分公司。如此一来,广汇仅17个人搞的石油贸易,第二年进出口额就达8700万美元,这个数字为当年新疆外贸系统几家公司全年贸易的总和,占当年新疆进出口总额的1/6。
初战告捷,孙广信信心更足,把目光投向海外。伴随着石材开发的深入,90年代世界最先进的数字控制成套设备陆续在广汇安家。在意大利“石材之都”卡拉那,广汇集团的12名技术员如饥似渴地猎取知识,将世界最先进的石材加工技术带了回来。在特马,富高利公司,孙广信深入探究,细心捕捉,辛勤耕种,将其先进的科学化、效益化的管理模式引进了新疆。
采用引进、合资、控股等多种形式,加强同东部企业的合作,组成西部大开发的“集团军”,是集团总经理孙广信构思的“东引战略”。200年春节刚过,挟重资与技术前来的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瞄准西部市场,与广汇一次就签订了价值4000万元的购销合同,在电梯组装、销售、维修、保养等诸方面,开始了资源共有、市场共存、利益共享的全面合作,“中迅”的技术、人才、资金通过“广汇”这座桥梁进人西部,也通过“广汇”这一媒介在西部沃土扎根。与此同时,中国一汽集团也与广汇集团遥相呼应,欲通过广汇集团进军西部,广汇集团积极作出构筑融合型经济的开放态势。
2001年广汇集团的石材开发也拉动了矿山开采、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带动起贫困矿山的区域经济发展。在50个矿山内,广汇有运输汽车6000台次;整个石材公司吸纳劳动力上万人,并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几千人。1997年他们兼并了托里宏磊石材厂,使这个投资895万元、长达3年不能生产运营的县级企业转入正常生产,当年便生产出毛光板7000平方米。孙广信实施“扩张战略”,走上了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之路,兼并、收购、控股了新疆专用汽车厂、新疆机电供销总公司、新疆假日酒店等6家国有、集体企业。石材、房地产、第三产业三者互相牵动,广汇一跃跻身于新疆工业强势企业集团行列。
孙广信的巨大成功除了得力于他自身的经商素质外,贯穿了他成功路程中的勤奋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
努力总比别人多
成功者有一大笔潜在的无形资产,这就是人格、信誉。
有人曾问香港的李嘉诚成功的秘诀,李嘉诚回答说:“勤奋工作。”美国的首富比尔盖茨的人生哲学里也有一条就是勤奋。
付出与收获是一对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有一条可以肯定,即付出总是先于收获的。当我们不知确切的结果,不知能否收获时,就应该开始努力,开始耕耘,比别人付出的更多一些。
凡见过雨润集团老总祝义才的人,无不感慨。地道的一位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朴实无华,腼腆可掬,与客人谋面,总是谦逊而语:你们见多识广,我应该向你们学习……
祝义才生于1964年,从小家境贫困,这也铸就了他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和上进的个性。凭着聪明好学,他一直半工半读到大学毕业,分配到安徽省交通厅属下的海运公司吃“皇粮”。太多的苦难和家庭的贫困,使他很早就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只有靠自己去争取,去创造。1989年,年仅25岁的祝义才,工作才一年多,便抛弃“皇粮”差事,怀揣200元钱辞职下海。
可是,当他怀揣着200元积蓄,真正站在“商海”中时,才发觉自己真的是“一穷二白”:既无资金,也无当时很管用的“背景”。朋友看他创业无门,告诉他水产生意利润很大。祝义才一头扎进水产市场,一个月后,把其中的门道摸了个“门儿清”。但他没在自由市场里做“小老板”,而是把目光投向利润比零售更大的水产品出口贸易。
他从电话簿中查到了一家水产品贸易公司的地址,鼓足勇气上门自荐合伙。结果可想而知,此时的祝义才一无营业执照二无办公地点,充其量只是个“皮包公司”的“光杆司令”,他被拒绝了。第二天早起定定神,祝义才又上门了……一连4次之后,对方终于松口了:要不,试试看,先拿样品来。
祝义才兴奋了,他欢天喜地回到水产市场,向老板赊了几只上等的虾蟹,恭恭敬敬地呈送到外贸公司,经理认可,同意要货,就这样第一份饱含艰辛的批量订货合同签订下来。拿到第一份订单,祝义才租来一辆三轮车,将从水产摊上赊来的货一车一车送到贸易公司。坐在满是冰块的车上,他被冻得腿脚发麻,但仍然坚持自己收购自己送货。这一订单让他整整忙活了15天,一结算,竟赚了10万元!这在当时,无疑是天文数字,对从未见过这么多钱的祝义才更是如此,他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成功,也第一次认识到自己闯荡市场的能力。
第一次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祝义才,接着他又拿到省内外几个大公司的订单,同时他的诚信和实干也在水产市场有口皆碑。一年的早出晚归,200元起家,竟做到9000多万元的业务,净赚了480万元,这种超常“跳远”式经商传奇经历,为他后来更大的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