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看清偏见的真面目(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3偏见的产生
偏见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偏见,只不过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严重的偏见带给我们生活的消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从家庭纠纷到同事之间的矛盾,从种族歧视到性别虐待,从宗教纷争到国家之战,都无法摆脱偏见作祟。
偏见的形成来自于思维的僵化,来自于对人和事一种主观片面的臆想:
(1)过分注重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洛钦斯作过这样一个实验:拿出两段描写同一个叫吉姆的人的文字材料,一段描写吉姆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勇武好斗;一段描写吉姆性格内向,闭锁沉静,退缩无争。洛钦斯把材料分成两组,一组将描写吉姆性格外向的文字放在前面,一组将描写吉姆性格内向的文字放在前面。然后请两组水平相等的中学生阅读,请他们对吉姆的性格作总的评价。结果表明,阅读先描写外向性格的一组学生,有70%认为吉姆是个比较外向的人;阅读先描写内向性格的一组学生,只有18%认为吉姆是个比较外向的人。这一结果在后来对人的评价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这就是“首次印象效应”。
这一实验的结果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一方面我们在初次和人交往时应当尽量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不能太受别人首次印象的影响,而应把它仅仅看成是一次感觉而已。
(2)滥用定式思维。
定式是一个围棋术语,指对弈双方在局部的争夺中,当碰到某一固定的局面出现时,形成的彼此都承认的固定下法,这种下法一般来说,所取得的结果是双方均衡的。
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如果滥用这种思维模式就十分有害了。交往中的定势思维,就是拿以往对一个人的印象去代替他的现实。当我们对某人形成了稳固的印象时便很难改变,好得白璧无瑕,坏得一无是处。所以,我们在认识他人时,应当灵活一些,防止定势作用禁锢了我们的头脑。
(3)先入为主效应。
有时候,事先听信他人的说教,从而对某一人或事产生先入为主的主观印象,是产生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演讲者在一所大学两个班级分别作了内容相同的演讲。演讲结束后,一个班的学生与演讲者一见如故,亲密攀谈;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同一个人结果何以差异悬殊?原来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作的一个心理实验。演讲前凯利对一个班的学生说,演讲者是如何热情可亲、平易近人。而对另一个班则说,演讲者是如何冷峻严肃,不易接近。结果,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眼镜去观察演讲者,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先入为主印象产生偏见的一个典型例子。
这一效应提醒我们,应该重视自己在实际交往中的观察,而对他人的一些主观暗示敬而远之。
(4)盲目进行自我比较。
这也是一项心理实验证明后的结果,当你第一次与一个陌生人交往时,我们最大的可能性是用我们的处事习惯去设想他(或她)。
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相仿时我们内心更是具有这样一类倾向。自己爱好运动也猜测别人爱好运动,自己喜欢聚会也认为别人喜欢聚会,自己喜欢音乐也估计别人喜欢音乐,自己有某种宗教信仰,也以为别人会有这种宗教信仰。
这种自我比较产生的主观印象并不完全可靠,因为两个人不可能完全一样。而遇到和自己不相似的人时,危险性就更大了,误解往往由此而产生。
偏见的产生会妨碍我们的人际交往,它会干扰正确行为的产生。在对付偏见这一宿敌时,我们必须从源头上下功夫,防患于未然。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