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三节 变化多一步(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变”就是“权变”、“见机行事”、“见风使舵”等意思。
“变”是“思考”的重要法则之一,在汉语里面,有很多反映思想僵化的词语,比如“死板”、“呆板”、“顽固”等。我们知道,这些词语都是与“愚蠢”联系在一起的。很多人之所以受穷受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变通。
变通是有层次的:有的人在小事上很机灵,可以说是“八面玲珑”,而在大事上却很糊涂;有的人对于眼前的情况不斤斤计较,而看得到长远;有的人只会“一是一,二是二”,不会举一反三……
我们举两个“纸上谈兵”的例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纸上谈兵的典型,一个是战国时代的赵括,一个是三国时代的马谡。
赵括的兵书读得很多,他父亲赵奢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曾经为赵国立下大功,兵书也读得不少,可是一谈起用兵打仗来,每每败在儿子的嘴下。他虽然无法说服赵括,但是他认为赵括将来一定会因为用兵误事,理由是:用兵打仗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但是赵括却认为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所以赵括不用兵则已,一旦用兵,必败无疑。
正因为如此,赵奢临终留下遗言:赵括千万不能率兵打仗!
赵奢死后,秦国大兵压境,赵王刚刚接位不久,年轻气盛,求胜心切,不顾客观情况,企图通过大败秦国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可是当时统兵的大将是老将廉颇,不肯轻举妄动,不但未能打败秦军,还吃了几次小败仗。赵王不高兴了,准备换将。
换谁呢?
秦军很害怕廉颇,所以四处散布谣言,说廉颇就要投降了,秦军就要大获全胜了;秦军不怕廉颇,怕就怕赵括!
这些话自然通过曲折的渠道传到赵王耳里。
在国家面临危亡之际,赵括也请求赵王命他“为国效力”,同时也有不少好人向赵王推荐赵括。更重要的原因是赵王是年轻人,赵括也是年轻人,年轻人一般都喜欢使用年轻人。
我们这里补充说一句,是不是赵括进行了什么“公关”活动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不敢妄加猜测。
看来,赵括要“肩负重任”是“民心所向”!
因此赵括将取代廉颇为将,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这个消息传到了他母亲的耳朵里,他母亲焦急万分,抱病去见赵王,声明她的意思,并且又拿出了赵奢的遗言,可是赵王决心已下,不肯听从,于是答应了赵母的请求:赵括如果战败,他们全家不与之同罪;赵括如果取胜,他们全家不与之同功。
看来赵括为将已经铁定了,可是又出来个蔺相如,就是原来与廉颇是好朋友的那个,当时他正在生重病,听到如此消息,也去拜见赵王,反对赵括代替廉颇。
虽然这样,赵括还是当上了赵国的统兵元帅,最后中了秦国大将白起的妙计,最后声败名裂,战死疆场。
他之所以失败,就是死守兵书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赵国是比较有力量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之一,就是因为这一战,被秦将白起坑杀了赵国40万精兵(《史记》上如是说,很可疑)。赵国就再也没有招架之功,更没有还手之力了。
赵括之后又有一个三国时期的马谡。由于《三国演义》在中国家喻户晓,所以他的臭名可能超过了赵括。
马谡的最大毛病也是纸上谈兵。诸葛亮派人去镇守街亭,他主动请缨。因为街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再三叮嘱,必须在要道口驻兵,为了以防万一除了派王平为副将之外,还派出了三支接应的兵马。可是这个“该死的”马谡到了街亭,不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又不听王平的劝告,像赵括一样又搞了一个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被司马懿打得大败。
尽管马谡与诸葛亮的私交甚厚,诸葛亮还是“挥泪斩马谡”。
不管是赵括还是马谡,他们的毛病就是不会变通,死守着教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路,不要把自己人为地限制在某个框子里。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