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六章 员工意见调查的本质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访问那些无话可说的人        需要体系就是减少诚实。   —尼采(Nietzsche)    危机的开始    我的务实能力是在3M公司练就的。毫无疑问,3M是一家以员工意见调查闻名的世界级公司。当它开始注意“员工们到底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时,德国的公司还尚未了解问题的重要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3M将员工意见调查当成必备的业务知识,并发展出完整的调查问卷。如今,这种方法已经大行其道,标准问卷随处可见。很多企业认为,通过它就能得知员工们的真实想法。动机是好的,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这种工具化的策略忽略了很多潜藏的关系,以及往后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现在就让我们揭开幕布,看看黑暗的一面吧。  其实,员工意见调查是早期严密的企业等级制度的象征。对于结构精简的现代企业而言,我认为可以直接透过该体系进行。然而实际情况和我的看法却背道而驰。在人事管理类杂志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出售相关资料的广告,比如《开放是沟通》、《信任文化》、《跨越等级的对话》等等,这些新潮的名称包装着已过时的管理方法。诚实的水晶球却在忠心地提醒你:“小心背后的陷阱!”似乎有人对意见调查制度不满意,觉得有点刺眼,也许是找到问题的关键了……  是不是自我认知的阴影太大了,以至看不清它的真面目?让我们来彻底搞清楚吧。且不论一次次重复使用的形式化问卷,我认为员工意见调查几乎就是危机的开始。这原本是一种特殊的修补机制,以备不时之需,但同时也预示了企业内缺乏时效性、沟通不良等问题。即使企业把它美化成“早期预警系统”,也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需要它的人,往往会和员工失去沟通。    苏格拉底的访问游戏    人们以为,通过提问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不然,因为人们在提问时,往往会局限于已知的信息。如果你一无所知,你就无从问起,只有在对某方面有所了解时,才能提出问题。同样,如果你一无所知,你也不会被询问。根据我的经验,公司主管所提出的问题,往往自己已经知道了大概,只不过是需要具体数字的验证。他们认为,数字、曲线、图表这些客观性的东西往往比直觉更具说服力。    事前知道的,事后还会再问。    所以一般很难有“出乎意料”的答案。为了逃避责任,一些负面结论经常会被忽视或粉饰。于是在董事会上,你往往只能看到正面的结果,意见调查成了粉饰太平的手段。如果在调查过程中,真的暴露出了某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人们会尽量美化,以便使它接近预期结果。如果调查问卷的结果出乎意料,主管们首先会问:“我们应当重视这些意见吗?”  这简直就是本末倒置:先有答案,然后才有问题。因为员工访谈是在企业既定的发展框架中进行的,体系中本就有了对或错的成见,这些都会深深地影响受访者。更为重要的是,评判标准不同,访谈结果就不同。而且,访谈的形式和主题,已经告诉员工行为的正负导向。就像功利的科学家一样,他们重视的不是研究和理论成果,而是诺贝尔奖金的规则。员工们重视的也不是事实,而是跟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方面,他们的意见正是主管所期待的。很让人失望吧?除非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设定任何的预期目标,否则永远也得不到事实的真相。  除此之外,人们还运用心理学原理,用计算机刻意排除不合己意的因素。当所有问题都被窄化时,受访者的视野也随之被窄化。举个例子,企业创始人不成器的儿子,想知道董事会关于管理方面的问题时,他就可以按照预想的方式和主题,一直询问直到得到预期答案。  这种操纵问题的手法是苏格拉底的拿手好戏。受访者在他巧妙的提示和引导下,很容易就说出苏格拉底预设好的答案。这就是他的目的,但这对于个体又有什么意义呢?受访者只不过是访问者的工具而已。    暧昧不明的眼光    员工意见调查不是选举,而是提问;员工们拿到的不是选票,而是问卷。不过,选举人能够自由表达主观愿望,因为法律会保障其权利和人身安全;而回答问题的员工却没有这样的安全感。他们心里一直在猜想:问卷结果会影响我吗?我的问卷会不会被认出来?  员工意见调查是在既有的权力结构中进行的,他们很难自主决定是否参加这场后果严重的政治游戏。如果某人不愿意参加,其他人有权利指责他吗?事实上,即便以沉默应对,也会被看成一种答案。总之,这场游戏会被上升到道德层面。  如果你保持沉默,人们就会逼问你原因,批判你,甚至让你为此付出代价。有时候,访问者会要求你作出正面回答,而你真正的意见却不重要。这就是领导者的艺术:正确的问题和正确地提出问题。  由于运用了匿名和强迫手段,问卷调查的结果高度一致,这样问卷就成了完美的借口。员工会想(如果使用匿名制):“我会争取尽量不出头。”而主管则想:“他们说的不是我。”有时,主管还会特别挑选一个小组或部门,支持他的决定。于是,调查问卷就成了企业中藏污纳垢的阴暗角落。    虚假的连续剧    每一次员工意见调查都是一个希望破灭的过程:开始满腔热情,最后失望而归。员工失望的是:调查仅仅是调查而已,不能带来任何具体的改变,更不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很快,员工们学会了认清现实,厌烦了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什么?又来?”于是,堆积如山的问卷调查徒劳无功,没有任何实质效果。    没有结果的意见调查就像乏味的连续剧。    虎头蛇尾的这场闹剧,从一开始就缺乏沟通,在此我不想多加讨论。但极为讽刺的是,在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企业中,员工们经常被问及,是否感觉自己已充分参与了企业的决策过程。事实上,这种调查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却是“没有结果”。此外,微观的经历和宏观的反应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每个员工对其主管都有所期许,而这无法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因为,员工们的要求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是点状的,而公司的反应却是面状的,对员工通常一视同仁。问卷调查就像散弹枪,针对的是所有的管理层面,也许他们在讨论会上自认有错,但过后依然我行我素。所以,这种做法根本无济于事,解决不了员工提出的任何问题。    推卸责任的手段    这也是系统产生的诟病。到底谁能从调查中得到好处?答案是发问者,否则他们为什么要浪费时间提问呢?而对于受访者来说,如果涉及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是没有兴趣参与的。那么,问卷调查可以带来什么好处呢?很简单,他们可以借此逃避责任。管理阶层向来以此作为骗人的小把戏,通过它来涉及、掌握、误导员工。他们不能指责员工们对此缺乏兴趣,而应该扪心自问:我真的重视员工们的意见吗?还是为了更好地洞悉员工的想法、以利控制呢?其实,问卷调查保护的只是提问的人。  有些主管会说:“我真的对员工们的意见很感兴趣。”对,没错,你重视别人的意见,因为你想保持现状。管理者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让一切维持原状。所以他们才提出问题,防止他人轻举妄动。由于我对此已见怪不怪,所以我想强调:在一个管理变革的时代,员工意见调查根本就是一种“反变革”的管理工具,是维持现状的借口,他们想制造的是“一切都在掌控中”的假象,利用员工的意见来压制员工,就像戏弄小孩一般。    发问者借着发问成为主人,受访者却因此成为奴隶。    通向权力的路途被主管用一种巧妙的平衡仪式缩短了。但是,问卷不是选票,想借此让不喜欢的人下台是不可能的。它穿着自由的外衣,带着民主的面具,把等级制度的权威当作言论自由贩卖。民意测验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质上却是:问到你时,你才可以说话。  那么,管理阶层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呢?当员工们打开厚厚的问卷之后,他们会想:“我要批评什么?对了,其他人!还有上司!而且要说得夸张一点,否则别人看不懂!”所以,在回馈中总有一些说教的话。因为员工们不用为后果负责,所以他们恣意妄为。他们不必解释、不必证明,也不用曝光。“如果你能这样做的话,我的日子会好过一些!”人们会在心里喃喃自语。问卷调查居然也成为了员工推卸责任的手段,而匿名制则让他们越来越幼稚。    自编自导的发问者    这是个发问者当道的时代。这不只是因为好奇,他们必定期望我们能给出问题的答案。不过,他们要的不是建议,而是答案的价值。这两者是有明显差别的,后者的性质比较接近审讯。我常想起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看完那部影片之后,我觉得“问卷调查”和“审讯”的本质完全一样。中世纪的宗教法庭常常有最严厉的宗教审判,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招供。人们还记得,1983年时的人口普查曾引起了德国全国性的大讨论,遭到最强烈反对的是过度监控。他们反对的还有暴露式的提问方式:你好吗?为什么?你在想什么?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你喜欢做这个,而不喜欢做那个?……  问卷调查把公司分成了发问者和受访者两大阵营:上级提问,下属回答。而绝不可能发生的是:下属提问,上级回答—想都别想。  这真是可耻行径!员工调查问卷把员工变成了“参观标本”,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观光景点或是马戏团的小丑。主管拥有提问的权力,就好像拥有了参观的权力一样,打量、测量和鉴定着员工。而如果有人问:“董事长先生,您认为您的敬业精神有多高?”不可能!这肯定是记录员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  于是乎,员工意见调查加强了员工的特定思想—对一切都无所谓,对监视习以为常。发问者的目的不是变革,而是苟且:“我们要改变的很多,但一切都要维持原状。”  当然,有人会问:“难道不该进行员工意见调查吗?”这只是同一个问题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所有的售货员都知道,最好的问题就是让顾客无法说“不”的问题。如果你说:“我不想买东西,就想随便看看。”这就是问题所在。他们从来不说自己想说的,不说自己想要的,不说自己想做什么。如果他们真想有所改变的话,就应该大声说出愿望,只有直接明了的宣告,才具备改变的力量,也才有决策效力。问卷调查的迂回手法,是无法推进改革的。    人们感兴趣的只是别人没有说出来的话。    盲人和瘸子    “你好吗?”这是员工调查问卷的本质。这就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一样,说这句话只是惯性,其实并不真的在乎别人过得怎么样。而对于对方的回答,我们通常也没兴趣,他们也不会给你负面答复。同样,问卷调查也得不到真心的回答。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GeorgChristophLichtenberg)在200年前就指出了问题的所在:  “你好吗?”瞎子对聋子说。  “就像你看到的那样。”聋子回答。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