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序 言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本世纪初,在由“全球经济一体化”概念引发的一片“重组”、“并购”风潮中,一个“异端”概念——团队——便成了世界上最流行的关键词。
一个团队就是一个群体;一个群体就是一条龙;一条龙的强弱与否看什么?龙头!
所谓龙头,团队的最高管理层是也!
团队最高管理层要做的事多得是。诸如前景规划、运行策略、绩效评估、人力资源、权力分配等等等等,要把这么多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做得人人满意,光靠团队的首领——“一号人物”一个人去完成,这怎么可能?
于是以团队为本的“老子天下第二”的角色——便在“一号”光圈的呵护下——在各类大大小小的团队中登台亮相。鉴于这种角色在团队中“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地位,我们姑且赠予“二号人物”的称谓。
“二号人物”在团队中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其职位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再用陈旧的“白领、金领、钻石领”之类的字眼所能概括了。一本新出版的《二号人物》一书(金沐灶著)点明其要义是:“他们不是团队的最高统帅,但却是统帅身边不可缺失的参谋;他们不是出头露面的风云人物,但却是出头露面的人物的精心缔造者——他们就是在职位上没有严格界定,但却对所在团队的生生死死起起落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第二把手。”
有幸查阅一些团队高级管理层的人事资料,发现金沐灶之语虽未给人带来太大的惊觉,但至少不像一些撰稿人“肚子饿了,必须吃饭”那般无聊的“励志”和“励志”的无聊。
我以为《二号人物》给读者呈现出了两个十分难得的亮点:一是把“二号人物”从呼之欲出到横空出世再到管理之道的“沟沟坎坎”都做了较有个性的解剖;二是通过大量西方国家团队成功的事例,强调了“二号人物”“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角色使命感。
尤其让我惊讶的是作者完全颠覆了国人对“二号”职位仅为“副职”的传统解读。在《二号人物》中,读者四处可以看到除副职以外包括总经理、最高执行官、CEO、职业经理人、助理、秘书,甚至还有什么职位也叫不上,但却牢牢地把握着整个团队管理实权的一族优秀人才,作者为这些人才搭了一个“二号人物”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上台表演”,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比如与微软公司比尔·盖茨唱了近二十年“二人转”的斯蒂夫·巴尔默的名字,在《二号人物》中最少出现了不下十次,其间他在微软几乎担任过所有的职务,但从他进入微软第一天开始,除盖茨以外所有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看着他的脸色行事。可见实权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其次,《二号人物》中的事例绝大多数取自西方国家的团队,作者的用心不难理解。因为以“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角色使命感来衡量,我以为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框架——国营企业和家族式企业——的团队管理水平都相去甚远。何况这两种企业框架正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框架。就目前看,团队决策层的摇摆性正是致使中国式“二号人物”心浮气躁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只要从足球俱乐部赞助商年年变脸的现象中,就可以感受到中国团队运作远见性上与西方国家团队的差距。第二个因素是中国式团队“二号人物”本身的职业素养实在是乏善可陈。可能作者有所忧虑:举谁为例呢?也许某某某团队某某某“二号”刚刚被《二号人物》捧上“台前”,指不定该团队该“二号”由于种种原因已经物是人非了。为避免不必要的愆尤,中国式“二号”不捧也罢。
此外,作者对“二号人物”“良禽择木而栖”似乎“情有独钟”。不知道是否和作者本人经历过类似的切肤之痛有关?这个话题写了整整一个章。不过,幸好作者并非为那些“出走之时或出走之后的不义行为”摇旗呐喊,与此相反,一句“出走了,别以为‘出头’了”道出了作者对离职“二号”既宽让又忧虑的矛盾心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作者着力对国外“空降兵”与中国“空降师”道德底线进行深入比较,在“有限度地赞成离职”中烘托了对“二号人物”“离职的职业修养”的拳拳诫言。无疑,作者的心愿旨在降低离职者的草率。从这点上看,“良禽择木而栖”无论对团队本身还是对将离职的“二号人物”来说,都是有积极的启迪意义的。
让我有所困惑的是,不知是何种原因,作者没有将“二号人物”的职权与职位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解构。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职权高于职位”这么一种鲜明的观点,但作者却没有把这个观点缕理清晰,再呈现给读者——这也许就是本书留下的一个打不开的结。
秦 林
2004年9月5日于北京分司厅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