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要为把握机遇准备点什么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不要奢望思路和眼光能够超前多少,超多了反而不现实,能够超前一两步就足够了。
一旦发现机遇,有没有魄力放弃现有的既得利益?
童年和少年的坎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笔可以受用终生的财富。
坎坷波折给了我经验、知识和本事,这些经验、知识和本事绝对不是课堂上能够学到的,也不是哪个师傅能够面传耳授的。这些波折坎坷的亲身体验浸入了我的骨髓,时时提醒我如何从容应对生活,如何在看似平常、其实复杂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路,找到成功的路。
几十家报纸和刊物都写过我在黄老板的砖厂里打工并兼管理人员的事,大多数文章都写到了我吃苦耐劳、踏实苦干,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都忽视了一个关键的东西,这就是我在第一部分里已经简单地谈到了的——
我有意识地坚持在打工的劳累中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
就在黄老板把他办在海丰的砖厂全权交给我管理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做到了一边负责全面管理,一边坚持到现场干活。我说的这个到现场干活,不是国营企业的领导干部视察现场,也不是艺术家们体验生活,实事求是地说,我不是只做做样子,而是真正的一身汗一身泥,一手一脚地干。并且干得并不比其他工人少。但我又不是简单地下大力气苦干硬干,我是既用力,又用心。一边努力在实际中操作,一边动脑筋思索工厂的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同时,再抓紧利用工作实践来检验自己思索的各个内容。如果发现自己想的东西与实际有差距,就再思索,再实践,直到有满意的结果。
我没有白努力,这种一边思索一边实践的方法没有让我吃亏,两年多时间里,我不仅把黄老板的海丰砖厂管理得颇见效益,我也熟练地掌握了一整套管理砖厂的方法。同时,由于我长期在生产现场具体干,踩泥做砖不在话下,烧窑难不住我,就连机械制砖,我也是从操作到维修,熟练得不比厂里的任何专业技术人员差。
那时候,我对自己说,对砖厂这一门学问,像我这样全面、内行、能管理、能操作,同时又能经营的人,在整个行道里面,不可能有多少。
这样做并不是好奇图新鲜,觉得好玩,或者仅仅是出出风头而已。
我是有意识这么做的。
机遇,对每个人来说,应该都是平等的,但为啥有的人捕捉不到,有的人又能够捕捉到?
成功和不成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你是不是积累了捕捉机遇的实在本领。
假如没有做到这一点,无论再好的机遇来到你的面前,或者说直接到了你的手边,你也是没有办法把握住它的。就像你狩猎,等了很久很久,猎物来了,你却打不好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不容易盼来的猎物从眼前消失。
我在黄老板砖厂里的行动就是“练打枪”。
平心静气地说,黄老板待我蛮不错,他信任我,给我的工资也不低,但我的确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我的血液中始终流淌有不安分的因素。我清楚,单靠打工不可能发财,哪怕你是一个高级打工仔。再有,老是给别人当谋臣,也不会有充分展示你才华的条件,你始终没有可能达到最高度的发挥境界。
所以,当我完全自信自己能够从容不迫,能够有新的创意地操作一个砖瓦厂的时候,我就随时准备为自己当厂长了。
终于等到了机会到来的那一天。我去向黄老板辞职。
我说过,黄老板对我很不错。正是这个原因,他对我的辞职感到非常吃惊。只见他两眼圆睁,好一阵没有反应过来。说实话,那时候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人就是这样,遇到一个宽厚的人不容易,一旦遇到了,就总会产生感情。并且,像他给我这么高的地位,这么丰厚的待遇,一般的打工仔绝对是很难遇到的。
但我都决定放弃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这么一个规律,你如果满足于现状,想“养一养”或者“喘口气”,你就会滋生惰性,迟早会处于被淘汰的位置。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你就不可能成大事。
我只能对他说,黄老板,实在对不起。
黄老板马上就问我是不是嫌工资低了,并且立即表示愿意给我加工资。
我不忍心骗他,尽管是商业秘密,我也不忍心对他保密,我实话告诉了他,我说我要自己办工厂,并且进一步告诉他,已经找到厂了。
黄老板真的是个好人,他反复劝我,独自干当然有许多好处,但也注定有许多难以预测的风险,说不定哪天早上起来,就亏了一大堆,或者就破产了。
黄老板的话是对的,许多工厂,神气了几十年,一夜之间就宣布完蛋了,办工厂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黄老板不明白我的性格,有风险的事,才会有较高的效益,也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假如我喜欢过那种平平安安的低效益日子,我又何必离乡背井地到天远地远的地方来打工呢!
我也是有失败的精神准备的,我想得很清楚,我原本就是从一无所有的起点出发的,即使到了现在帮别人管一个砖厂,也不能就说是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只不过比一般的打工仔好一些。万一我自己干失败了,顶多又回到打工仔的位置上去。
这就叫“打更匠”不怕丢“乌纱帽”。
许多人没有拼搏精神,或者说缺乏拼搏勇气,多半都是被一种似好似差,中不溜儿的处境惯坏了的。不丢开现状也能够过,尽管自己都不大满意,但又觉得比有些人要好得多;要丢开眼前的东西又担心今后的日子不如现在。一犹豫,机会就一个又一个地擦肩而过了,到了一定的时候,再来后悔。
我绝不这么干。
黄老板那天的确是真心诚意地苦苦相劝,再三挽留我。但我去意已定,义无反顾,坚持辞去了职务。黄老板当时很是愁闷了好一阵,我估计他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想通。过了好久还有人对我说,他听见黄老板说,刘延林在这儿干得好好的,为啥又非要出去自己干。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