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霸者永远不会“自卑”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成功需要霸气,有霸气就能藐视自卑,战胜自卑,发挥潜能,创造成功。成功者与失败者存在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成功者充满自信,相信天下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而失败者过于自卑,认为自己脑子没有别人灵活,力气没有别人大,什么事也做不好。他们只是一味地自我蔑视,自我贬损,最终束缚了思想,吓破了胆子,什么事也不敢做,当然也就无法获得成功。
其实,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正视自卑,化自卑为奋进的力量,把它当成了进取向上的梯子。而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陷入自卑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最终被自卑掩埋在了深深的谷底。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活动中的许多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指出了自卑产生的原因:人类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但宇宙是博大而永恒的,人类无法超越宇宙,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于是产生了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的人总是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那么,自卑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通常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例如某人的字写得很好,但周围的人尤其是一些业内人士,如果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的评价,那么这个人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卑感。
当自卑感产生的时候,我们不能灰心丧气,自甘堕落,而应积极进行自我激励,化自卑为奋进的力量,力争在这一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阿德勒在学生时代的一些经历,就是鼓励我们要正视自卑并战胜自卑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念高中的时候,阿德勒的数学成绩不太理想,老师的冷漠与同学的嘲笑,使他在头脑加深了自己数学“低能”的印象,这不由让他产生了自卑感。然而,他没有让这种消极心理一直持续下去,他相信自己可以攻破难关,他要让别人高看一眼。于是,他努力钻研数学。有一天,他解出了一道全校数学老师都没能解出的数学题,这令他自己和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从此,老师十分重视他,同学们也都亲近他,而他自己则增长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从客观角度来看,自卑是因为环境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从主观角度来看,自卑感的产生是由于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思维方式以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童年的经历,影响程度更深。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但一些黑暗的阴影仍顽固地存留于潜意识当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你或许有过这样的体验:
童年时期,我们总觉得父母比我们强大,于是事事依赖他们;同时,父母也常常刻意强化这种观念;有时我们会把一些简单的小事做得一塌糊涂,或不敢去做一些自认为有困难的事。当这些情况发生时,父母常常指责我们是个“笨蛋”、“胆小鬼”“没出息”……一次又一次的类似经历,让我们渐渐产生了自卑感。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强者、优秀者,因此我们说,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自卑感。
但自卑并不可怕,相反它是可以被克服、被战胜的。
担任过美国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曾因自己浓重的德国口音而感到自卑,童年时期的悲惨处境和移民生活更造成了他的心理负担。但是,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的意志,最终战胜了自卑,塑造出一位伟大领导人的形象。
通过以上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先天的缺陷与后天的磨难固然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人产生自卑感。但意志坚强者善于运用一些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克服自卑,超越自卑。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