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拿什么来拯救你,追求成功的人(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根据“二八定律”,成功者必然是少数,但是谁又愿意让自己成为不成功的那些大多数呢?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失败者,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是非常想追求成功的。然而,想成功者不一定能成功,拥有一定才华与能力者,也不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唉,想出人头地却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想逃出穷人的笼牢却不知道出口在何方,难道就这样空怀一腔豪情吗?难道就这样怀才不遇下去吗?
是呀,谁也不想被埋没,谁都想成功,谁都想斩断穷根永不穷。可是,这一头有壮志,那一头却时间如刀,刀刀催人老呀。是呀,正如香港“喜剧天王”周星驰先生在《少林足球》里说的那句很经典的话那样:“来不及了,时间是不等人的!”
是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可是,我们又该拿什么来拯救你呢,追求成功的人?
别人能够做到的,你我也可以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一直都很想知道,人要怎么样做才能达成心愿?
在很久以前,我就相信那些做出辉煌事迹的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一定会留下痕迹的。我也知道,那些超凡成功者是非常善于用梦想给自己打气的,但是,光是知道这恐怕仍然不够,我还得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幸好,我逐渐确信,如果我能分毫不差地学习别人的做法,我就能够做出和他们相同的成就。因为我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成功之后回顾成功心得时,都会强调一句话:“别人能够做到的,你就同样能够做到。”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有可以学习的榜样,只要别人证明过可以成功的方法,为什么自己不去“拿”过来用呢?谁的时间都是宝贵的,浪费不起太多时间去摸索。他们会告诉我们,成功跟我们的意愿关系不大,而主要涉及到我们使用的方法,也就是参照的那个人是怎么样去做的。
例如,如果某人是背诵诗歌的高手,那么他必然有一套能让你也能成为此中高手的方法,也许只需要四五分钟便可学会。如果有一位你认识的朋友与其子女沟通很在行,那你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做到这一点。此理亦可适用于“轻易地在早晨苏醒”这类好习惯,只要学习别人控制神经系统的方式就可以了。
又如,有一个人能够临危不乱,那么,当我们能够从他处事的观点和做法上去学习,我们也就能比以前的自己更加沉着。如果有一对夫妇在结婚25载之后,依然感情极其深厚,我们就可以从他们的生活中找出他们的相处之道,并运用到自己的婚姻里,必然也能得着相同的结果。再说到热门话题“减肥”上,当一个胖子决定减肥后,如果想节省更多时间,就可以向一个瘦身者学习,看他吃什么,是怎么吃的,有什么样的饮食之道。很多减肥成功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如果你想减肥,你是否得到一些启示了呢?同样的方式,我们也可以运用在财物收入上和人际交往上,亦有同效。因此我们可以信心百倍地向那些在该事情上做成功的人学习。为了达成目标,同时还需要少浪费时间,我们真的有必要使出浑身解数去寻找秘方,找出捷径。
自然,比较复杂的事物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模仿和复制了。不过,在不断调整和变更过程当中,你若有强烈的意愿和十足的信心,那么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学成。有许多例子显示,有些人之所以能达成目标,乃是穷极多年之功,历经无数失败,才找出一套特别之道的。但是你不用走他们的老路,而只要走进使他们成功的经验之中,这样就不需要花费像他们那样多的时间,却很可能用不多久的时间就可以达到与他们一样的成就。
从模仿成功开始拯救自己
模仿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不困难,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情。孩子们是怎么样学会说话的?体坛新手是怎么样跟前辈学习的?一个有抱负的商人又是怎么成立他的公司的?全是模仿来的。模仿绝不是一件新事物,每一位伟大的发明家都是本着他人的发现找出新东西来,每个孩子也都是通过他周遭的事物去模仿的。
这里举一个在商界中非常简单的模仿例子。现代社会有一个通性,就是在甲地可行的,往往在乙地也能适用。所以在商界里,有些人能够赚大钱,就是透过这种跟进策略去做的,效果非常显著。如果有人在底特律的商店街开了一家生意兴隆的巧克力糕饼店,那看着吧,在达拉斯也会成立相同的店;如果有人在芝加哥经营一桩专门供应奇装异服以达到宣传效果的生意,很有可能在洛杉矶和纽约也会出现相同的生意。
所以有很多人事业成功,就是在市场尚未饱和之前,把甲地成功的做法,依样画葫芦地搬到乙地去,就这么着就成功了。类似同样情形,你可以撷取别人证明有效的方式再制造一个。如果可能,再加强改进一下,那么想要成功就有如探囊取物啦。
当年,有许多人公认“钢铁大王”卡奈基是世界首富,你知道他是怎么办到的吗?很简单,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些人的一举一动,研究他们的信念,模仿他们的做法,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财富巨头。所以,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他的境遇,而在于他选择从什么角度去看自己,从那些方面去着手行动。
当然,从模仿开始,当取得一定成功后,每个人都应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模式和做法。那些成功者同样告诉我们,对任何事情都别太过相信,否则总有失灵的时候。这跟中国古代圣人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殊途同归。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