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序言:事半功倍的超级模仿(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话说当年当日,大唐“诗仙”李白登上黄鹤楼,眼球转瞬即被同朝诗人崔颢留在楼上的诗句所“勾去”。该诗名曰《登黄鹤楼》,如今已是千古传诵、尽人皆知的名诗。诗句内容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先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仙成的天才杰作,每每都令登临黄鹤楼之后来者赞不绝口,佩服不已。当然,大诗人李白也没有例外。
李诗仙吟咏着《登黄鹤楼》一路下来,越发佩服崔颢之才情,不由得感叹:“眼前有这么美好的景色却不能赞美,因为崔颢已经先题诗了啊!”口中虽然叹唱,心中毕竟不服,李白先生还是很想找一个机会,写出一首诗来与崔颢较较劲儿。
果然,后来李白在游金陵凤凰台时,灵感迸发,写下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单吟此诗,无论是才情,还是气势,恐怕都未输与《登黄鹤楼》。此后,“凤凰”与“黄鹤”在诗坛上两“鸟”“比翼齐飞”,嘤嘤相鸣,留为千古佳话。
此时,细心的读者想必早就看出来了,李白的诗虽好虽妙,却有着似曾相识的眼熟。
你真的没有看错。李白确实运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技巧和方法,那就是——模仿!李白的这首诗明显是模仿崔颢的诗写成的。象这种形似神似,却青出于蓝的模仿,就被我们称之为超级模仿。而超级模仿正是本书的鲜明主题。(注:本书在大多数情况下,将“超级模仿”简称为“模仿”。)
模仿,我们耳熟能详;模仿,依然毁誉参半,尤以毁言居多。在此背景下,我们又因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要大力提倡模仿呢?难道不怕“群起而攻之”吗?
是的,当你拿起这本书时,你就应该知道,我们已经把“模仿”的本质研究透了,而且清楚地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现实有着多么重大的价值、意义和帮助。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开始,模仿就绝对是我们最事半功倍且卓有成效的成事方法!而且,我们极力赞誉推崇“模仿”,更是因为——
每个人都在模仿中迅速长大!
对于人类而言,模仿本来是一件自然而然、稀松平常的事儿。然而,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人类运用模仿的强大本能却长期受到了某种诟病和压抑。甚至,某些食古不化的国人还将模仿斥为无耻。但凡谁若做出模仿之举,这些人必定要对其口诛笔罚,直至痛打落水。
殊不知,每个人从降生到咿呀学语,从幼童到长大成人,甚至可以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会事情的主要方法,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只要是人,就“逃不过”模仿,你要模仿别人,同时也可能被别人模仿。因为,模仿一直以来就是一种事半功倍且卓有成效的方法,而且很多人都在无意识地使用着,尽管认真意识到的人不多。
我们不必“重新发明轮子”!
在是否模仿他人的态度上,西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语叫“重新发明轮子”(re-inventing the wheel)。而在东方的中国,同样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摸着石头过河”。“重新发明轮子”,听起来有点拗口别扭。这句话语有点促狭调侃的意味,也有点讽刺挖苦的味道;因为,轮子的问题早已经解决千万年了,如果今天有人还在努力地去发明轮子,不是令人好气又好笑吗?
可惜,重新发明轮子的现象,每天都在不断上演。而每“发明一次轮子”,当然就代表着又一次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耗费。
据《世界新闻报》报道,2000年2月26日,印度航天科学家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在古吉拉特邦的艾哈迈德巴德市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与会者对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实施月球探测表示赞成。同年3月,由特里凡得朗火箭研究中心和班加罗尔卫星中心的科学家组成的规划班子成立,开始进行有关月球探测计划的先期准备工作。印度科学家们计划花费9000万美元,用于研发登月计划的可行性。
然而,自从“登月计划”报道后,印度各方便开始了各种意见的大讨论。从民众和媒体的评论看,此举争议极大。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指责印度的探月计划是在“重新发明轮子”。印度理工学院航天工程系主任穆昆达教授毫不讳言地称:“这是一项最愚蠢的计划。别人30年前已经做过的事情,印度现在还要吃回头草。”
有批评家则提出,在印度有一半人口还处于贫困线以下,每天的人均收入不到1美元的情况下,印度是否有必要花钱开展人家美国30年前就已经做过的事情呢?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