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富当知贫壮宜念老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富当知贫壮宜念老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痛痒:痛和痒都是一种病,此处比喻痛苦。王阳明《传习录》有:“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当你身居富有和权贵的地位时,你要了解贫贱人家的痛苦才行,当你年青力壮身体健康时,应当想到年老身体衰弱以后的悲哀。
人在贫穷的时候,反而能够安分守己,老实规矩地过日子,一旦富贵加身,胆子大起来,得意忘形,无所顾忌,骄奢放纵,目中无人,为所欲为,如此,灾祸很快就会降临到他身上了。陈胜没有称王的时候,曾和同伴相约:“苟富贵,毋相忘。”可陈胜真的富且贵的时候,把这句话就丢到脑后去了。贫穷和富贵是相对立的,从古到今,很多人一旦有了权势,便身价百倍,不思为民造福,忘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古训;有了财富,便趾高气扬,骄奢淫逸,仿佛自己的血统都比别人高了。在富贵时想不到贫穷,即使富贵长久,也谈不上具备好的品德。一个人不管身处贫困富贵,都应该珍惜时间,爱惜生命。“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要特别珍惜青春而顾念晚年的衰老生活。惜时如金是事业的最基本要求,否则,一生一事无成,老来不堪回首将何其凄凉。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皎洁:光明,洁白。
茹纳得:容忍得下。
立身处世不可太自命清高。对于一切羞辱、委屈、脏污都要适应并能容忍得下;与人相处不可善恶分得太清,不管是好人、坏人、聪明人、愚笨的人都要习惯以至包容。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成别人的坏事。小人恰恰与此相反,他们不愿成全人,却会忌妒人。”
人与人有别,各自为一个体;但人与人又不能不彼此相联相通,结成一个整体。不愿道人之善、成人之美,却生就一双鳝鱼眼睛、一副鸡肠小肚,挑剔人,说道人,嫉妒人,压制人,这样的人就像一个锥子,对群体的危害是很大的。而那些不说人之过,不矜己之能,能帮助人,成全人的人,就像一块平整方正的大石头,砌在哪里,都能使整个建筑稳固平实。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孔子为什么以成人之美与否来区分君子和小人了。
磨砺如金施为似弩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邃养:高深修养,邃,深。
钧:三十斤是一钧。
弩:有特殊装置来发射的大弓。
磨练身心要像炼钢一般反复陶冶,急着希望成功的人就不会有高深修养;做事像拉开千钧的大弓一般,假如随便发射就不会收到好的功效。
子夏做了鲁国莒父县长,向孔子请教行政之道。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只顾小利。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还是明代那个张岱说得好:“做事第一要耐烦心肠,一切蹉跌、蹭蹬、欢喜、爱慕景象都忍耐过去,才是经纶好手。若激得动,引得上,到底结果有限。”或者,斤斤于细故,你就别想有大收获,想要有大收获,你就必须放弃一虫一米的小得失。《吕氏春秋》上说,小利是妨害大利的劲敌,不放弃小利,就无法获得大利。
做人处事,“忍”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忍”是很难的修养,所以,我们要忍辱精进,在“忍”的修持中去争取成功,亲近佛缘。浮山法远和尚率僧众七十余人来投参叶昙和尚时,叶昙命人往这群野僧头上身上喷水倒土,大多数僧众都落荒而逃。只有浮山法远和师友天衣义怀纹丝不动。叶昙方才允许他俩入门,命浮山任饭头,主管全院膳食。和尚的生活极其清苦,吃的多是难以下咽之物。有一日叶昙出去访友。众和尚见主持走了,就央求浮山煮点米粥开开胃,浮山善心发现,让寺内僧徒都饱餐了一顿。叶昙回寺后,知道了浮山所为就训斥他:“你想一想今后你当了主持时的情形吧!我院绝对不允许这种盗用寺内之物满足私心、私意的行为。你给我快出门,下山去吧!”浮山无奈只得接过寺中施舍的衣钵诸物,离开叶昙。浮山下山后,寄宿在山下一寺的走廊内,托钵自活,仍然坚持去参听叶昙说法。中叶认为浮山没有经允许住进他寺,同样是偷盗行为,于是再次把浮山撵了出去。浮山于是把僧衣托钵当作住在寺庙的借宿费,还清了盗用佛物之孽债。有一天,叶昙命人鸣钟焚香集合僧众声言:“此山有古佛。”说完出迎浮山,并亲焚梵香,向浮山面授临济密传的大法。此时,“回想起过去的辛苦是多么愉快的事呀。”这是希腊人的名言。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