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诚心和气名义气节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诚心和气名义气节
遇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的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天下无不入我陶熔中矣。
暴戾:残酷。
熏蒸:此处作沐化、感化之意。
遇到狡猾欺诈的人,要用赤诚之心来感化他;遇到性情狂暴残酷的人,要用温和的态度去感化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道义气节来激励他。假如能做到这几点,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
孔子说:犯罪的人绝难逃脱,必须抓起来绳之以法,这是今世执法者的才干,是法治的末技;能够移风易俗使人重德贵义不去犯罪,因而有刑法而很少使用,这是古代执法者的才干,是法治的根本。审理诉讼,我的本事和别人差不多,我所追求的是使诉讼之事完全消灭,法庭冷落无事可干呀!
《汉书•韩延寿传》写韩延寿在东郡做官三年,举贤任能,勤政纳谏,表彰扶困让财、孝悌友爱的行为,大力发展教育,提倡文艺,使乡风为之一变,犯案的人大为减少。后调任左冯翊并代理高陵县令,有兄弟两人争田打官司,韩延寿即引咎自责,认为这样骨肉相争是自己不能宣明教化的结果,感动了打官司的兄弟俩,他们自动和解。这件事传遍全县,老百姓人人自励自爱,不再轻易争斗生事、为非作歹。这可以说是贯彻儒家德治、从而减少犯罪与刑讼的一个典型例子。
一念慈祥寸心洁白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酝酿:本指造酒,此处当制造调和解。
两间和气:两间指天地之间,此处指人际关系。
昭垂:昭,明。垂,流布。
人在一念之间的慈祥,可以创造人际之间和平之气;人能保持心地纯洁清白,就可以使美名千古流传。
元代诗人王冕题《墨梅》的诗句曾写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又有古语云:“一心洁白,留芳千古。”从古至今,这样咏怀言志的诗文触目皆是,这正如俗谚“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说明人要爱惜自己的名誉。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如东汉时王密任昌邑令,夜间怀巨金贿赂杨震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结果杨断然拒绝贿金,维护了自己的清白人格,因此有了“震畏四知”一语。拒贿是为官清廉的一种表现。日常生活同样要检点自己,从待人到律己都应注意维护声誉,保持心灵的完美,所谓与人为善,处事勿贪。修身养性须一点一滴做起,以便保持寸心洁白而留清名。
“和气祥瑞,寸心洁白”自然是人们理想中意境,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请看列子和关尹的一段话:列子问关尹道:“至人在物中潜行而没有障碍,进入火中而不受灼热,在万物之上行走而不恐惧颤抖,请问为什么能到这个地步?”
关尹说:“这是由于他保持了极端的和气,不是机智、灵巧、果断、勇敢之徒。坐下,我对你说。凡是有形象、能发声、有颜色的,都是物,物与物为什么差别很大!首要的差别是什么?是形状、颜色罢了。假若有一种物,能做到没有形状颜色,也不发生变化,能做到这点并且通晓它,别的物怎能滞留它呢?这个物将处于不过分的地位,置身于没有尽头的循环中,在万物的起点和终点漫游。行动完全出于本性,保养自己的和气,德性合乎天然,和造就万物的天然形态相通。像这样去做,他天性完全,精神凝静,外物怎能伤害他呢?”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