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亲爱的,我们能不能重来(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肖穆 女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01级本科生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
毕业去向: 欧莱雅(中国)管理培训生
求职特色: 快乐活泼的女孩,在咨询公司有着丰富的实习经验;最终去欧莱雅
假装我不曾离开……
这是dvdv姐姐文集里的一句话,不知道为什么记得这么牢。现在想来,这种假想下暧昧的口气,在我意识里划出了一条完美的椭圆弧线,再掉转身来,于是,已了忘却的大学四年都在那里了。
我的文集叫,睡了两年,醒了两年。这是Penny的一首歌,被我有意地沿用了两年,直到不喜欢。不再喜欢是因为大四最后半年,当我穿着职业套装回到校园时,突然很向往更混沌而天然的生活,而这个名字显然,带上了太多目的和结果的痕迹。
10分钟改变一年
aoxiang看到估计会乐死,他怎么会想到他对我有这么大影响?我自己都不曾想到。大三第一个学期,他大四,寒假在家和他网上聊天,第一次听说他搞定工作了,第二次听说摩立特,第三次听说咨询行业。当下心潮澎湃,奉其为偶像。后来事实证明,我和咨询确实有不解之缘,只是有缘无分(后话后说)。
从aoxiang口中,我知道了咨询行业的高投入高产出,咨询行业的门槛很高,咨询行业的人都很牛。而我想做牛人,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便屡屡骚扰他,从他那里获得各类信息和谆谆教导。在此告诫后辈一条,请记得从别人,特别是前人那里寻求帮助。
而关于在摩立特实习的具体过程,我会在下面详细说明。
宝洁经历的失败与伟大
虽然看上了咨询,但也只是一厢情愿,顶多没事做做白日梦流流口水,我从咨询学会的内部ftp上下载了大量的咨询相关资料,有空就饶有兴致地看。我开始看网络版的麦肯锡中文季刊,看New York Times的相关版块,大三做广告协会会长一年,而协会就在我萌芽的管理思维下被蹂躏了一年。
其实,那时候的咨询对我来说还没有从经验上征服我,盖过更大范围上“商业”对我产生的影响。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个必经的鲜明环节,开始学一个商人的思考,开始想象自己做老板和雇员的样子,第一次试图把自己放到真正的社会环境中去。
大三下整个学期基本上和宝洁作了半年斗争,因为那时候宝洁在招marketing summer intern,因为那时候我觉得,嘿,能进宝洁还真不错。
很有意思的是,似乎每一次类似的经历中我都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他人的帮助。这次是loloo姐姐,同样是我的senior。从一开始网上简历筛选,到最后的final interview,她都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帮助我分析优势和劣势,教我如何更好地表现自己。当时,每个人都觉得我和这个公司很合拍,我也几乎认为自己进去是理所当然的。
结果很自然,败了。分析原因,极其简单。
第一,经验太少太浅。光靠几个漂亮头衔根本不足以打动头头们,相反,他们更关注你从有限的经验里获得了什么。而我当时还太年轻,脑子里虽然杂乱地塞了一堆新潮的名词,但还没有学会从自己有限的经验里寻找投射,更不懂得如何telling story vividly。
第二,现场翻译很差。鉴于此,以后申请宝洁的孩子们,请尽量做到和你的面试官在无第三人的情况下直接沟通,结果可控多了。
final后惴惴不安,终日胡思乱想若干星期,结果终于在6月5日我打电话追问过去后获知。情况很糟糕,我在等待文化产业研究所研修班面试的前一分钟得到噩耗,最后这个面试没有败掉,一直让我引以为豪。
现在想来,宝洁不过是我求职路上试错牺牲掉的一个,只是这个代价有点大。在这里告诫师弟师妹第三条,面对你真正喜欢的公司,请做好充分准备再行动。但还好,我的收获也很大,这次经历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给自己定位,也断了一劳永逸的机会主义念头。正如面试落败后的一篇励志文字所述,没有了后路,就要更加加倍地努力。
勺海的消沉期
没有了宝洁,暑期实习不知道该去哪儿了,只好求助老师。老师打了几个电话,给安排在勺海市调,一家北大人创办的市场调查和研究机构。
第一天去,很不好意思地和经理谈薪水,被告知只有800块,当即有以头抢地气绝身亡的冲动。那日郁郁寡欢地坐车回去,打死也不肯坐2块的空调车,好不容易挤上了1块的车,开始在车上无限忧伤地想,原来我辛苦一整天,只能坐20趟空调车……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