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张昕 男
北大心理学系02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 IBM中国销售培训生
求职特色: 作为IBM的实习生被正式聘用
提起“七年之痒”,大家会自动地联想到一对处在感情危机中的夫妇或是情侣。其实“七年之痒”是个舶来词,原本的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个年头都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感情如此,婚姻如此,生活如此,工作也是如此。后来这个词经常被用来解释婚姻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才导致在现在,只要一有人提起“七年之痒”,听到的人就自然而然地将其与婚姻联系在一起。出现“七年之痒”的关键,在于人有习惯的心理,在同一个环境中呆得久了,难免会生出一些别的想法。
懵懵懂懂——心态篇
我,1998年来到北大,距离即将到来的真正要离开北大的那一天,就是七年了。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温不火的人,不会强逼自己比同龄人往前多迈一步。从小到大,没有比别人早入学,也没有少上一年学,所以刚来北大时,自己竟然成了班里的“老大哥”。不过这也没有让我有危机感,日子平淡地继续,只是从开始满心充满着新奇,慢慢变得会放松自己的身心,发现大学原来是这样的舒服。大二时,当别人开始啃GRE攻TOEFL的时候,自己竟不以为然,和几个要好的兄弟一起攒了电脑,沉迷于虚拟的竞技争斗中。
偶然的上课机会,和某师兄坐在了一起,他问起我毕业的去向是什么,现在都作了哪些准备了。我顿时懵懂——俺才刚到大学混了一年多啊……于是他就BlaBla地给我讲,大四的××师姐拿到×国牛offer,××师兄也拿到n个offer……第一次听到这么多的同门老大,第一次听到一些陌生的却关乎前途的名词。哦,我该去准备了……
可我该准备什么呢???
系里的气氛被出国深造的光环笼罩着,差不多所有的同学都不假思索地认为出国是最好的出路。大部分同学在大二的时候就走进系里各个实验室,从科学研究的底层开始,为出国积累竞争力。我就是这样被推进了实验室。因为我是一张白纸,对将来的方向没有一点底,那么选择跟大家一样的路,即使不至于太好,也不至于错吧,于是我开始了我的“科研”道路。没想到就是五年!
日子到了大四,国庆节过后,每个人都必须确定自己的大方向了。出国?保研?工作?因为自己一年多来都是在为出国作准备,关于出国的一切资讯都很了解,回头看看自己,走出国的这条路只是随大流而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英语学得很烂。衡量许久后,认为自己即使出国,也是很次的学校!明知很烂,为什么要去呢?剩下的两条路不知道怎么选了,茫然了,焦虑了,感觉离开校园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情,也就是说自己在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去应对走出校园的日子,于是就又选择了比较随大流的路——上研。便开始猪一样的舒服了……
大四的那个暑假,习惯了学校生活的我,早早地从家来到了学校,住在师弟那里。师弟是经院的,刚读完大二。听说我保研了,宿舍里的小弟弟们都作羡慕状。后来才知道,经院的出国、保研相对我们这些纯理科系要难得多。晚上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工作。师弟的成绩一般,所以出国或者保研对于他来说不那么现实,这个对我还是有些触动的。为什么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有如此不一样的状态呢?静下来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前途,似乎也只能等待工作了……当然毕竟还有在国内读博士做学术这条路,但最终没有走这条路,起决定性的,是自己对做科研失去了兴趣。二选一,我放弃了它。
那个暑假,我囊中羞涩,颇有生活压力,必须迫使自己去找一份差事做。机会还不错,新浪网正好想招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做一些有关用户经验的研究,同时去的还有一位社会学系的师姐,是她介绍我去的。很顺利就留下了,然后每天都去,采集数据,分析和写报告。跟实验室的工作没什么区别,也还能比较自如地应对。本来挺喜欢做的,可是学校的老板对我们的科研要求高,开学后就不得不收拾东西回校了。后来我在IBM中国研究中心获得的机会可能与这段时间做的研究有一些关系。不过因为时间短,并且做的工作和实验室差不多,所以一点职业的感觉都没有。
后来回来学校,遇到了MM,心思就跑到她身上去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做得不是很好。导师对我其实挺好的,不过我的学术道路上出现了爱情的诱惑,她让我的思想变了好多,包括对未来的考虑。两个人在一起,总会为将来描绘一个蓝图,这个蓝图就是我的目标了。而实现它的途径,就是努力工作赚钱。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