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有友如此夫复何求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有友如此,夫复何求。
人生动的哲学
"凡事都从忙里错,谁人知向静中修。"
动不是盲从乱动,不是浊世中,随波逐流的动,所谓:"举世多从忙里错"的乱动,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一辈子,究竟是为谁而忙,到头来可能连自己都搞不清楚,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做人做事都要从容豫逸,表面上,看来无所做为,实际上,却是智慧高超,反应迅速,举手投足之间,早已考虑周详,只因智慧太快,别人看不出来而已。
"训练自己的定力,能使你处于乱中而不动,处于顺中而不逸。"做人做事必须小心谨慎,对任何人任何事,不要把任何事情看得太简单,其实人的内心妄想纷飞,动得乱七八糟,并无片刻休息,中国道家有句名言:"人身是一小天地",而重和轻、静和躁,都是内心相对的两种现象。
"睿智的人生,是思考与行动的综合。"凡事"三思而行",是一句老生长谈的话,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只具备其中一项,不是思考太多而缺乏行动,就是行动快速却没有谋略,所谓:"有勇无谋"是也。因为,人生里有些执著与偏见是不自觉的。
你必须走得轻且慢,才能在充满噪音的世界里思考。
贸然行动而没有思考清楚,有时非但对事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事情更棘手,练习让思考与行动能够配合,才能动静皆宜。
潜龙勿用与飞龙在天
宏文常感叹世事的无情,人事的诡谲,因为,他有满腹的理想而无法发挥,且因时运不济,暂时离开了职场的舞台。
其实一个人的运途与性格、机运、形势有关,有时不可强求,只有审机待时了。
法国的戴高乐,在一九四六年以战争英雄身份出任法国总理,囿于政争不断,一年后罢官求去,他以在野之身,与时代并不脱节,继续经营人脉,认真研究政争之源,并思考制度之弊端,将心得撰述成书,争取社会的认同。
一九五八年发生阿尔及利亚的危机,法国举国震荡,而他却成为唯一且最有资格收拾残局的人,在一九六八年以公投的方式退场,却赢得世人的尊敬,戴高乐的进退应对,完全符合《易经》所说的潜龙勿用的道理,当时运不济,务必沉潜内敛,累积能量,当机会来临时,只要是人才一定可以飞龙在天。
除了飞龙在天,《易经·乾卦》尚有"亢龙有悔","亢龙"乃是升上天顶的龙。处极尊之位,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因此颇有悔意,盈则缺,这是世间常理;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永久维持。所以极盛中实已隐含了衰微的前兆。
地位最高的人,为避免自高处跌落,应该把握引退的时机才能全身而退,并将怀念留给众人。不过什么时候才是好时机?这恐怕很难判断,再者,一旦有了地位、权势,激流勇退谈何容易,"亢龙有悔"指的就是,一个人达到顶点,又复跌落凡间。
李斯仕秦始皇为宰相时,全族均出任高官;为了夸耀权势,还大开筵席。当时朝廷百官云集,阿谀之声不绝于耳,李斯黯然道:"先师荀卿说,富贵权势不宜过度,而我一族之荣华富贵,至今已达顶点。凡事发展到尽头,就必会衰微,真不知是福亦是祸。
不久李斯的忧虑成为事实,盛极一时的李斯一族,因赵高的谗言,被二世皇帝赶尽杀绝,遭到灭门之祸。
每一个人应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所了解,当环境有所改变时,自己也要跟着改变,失去舞台不可悲,失去了生命才可悲。
传闻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是众人厌恶的人,或是人人喜欢的人,我们都要亲自观察才能确定真相。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验,与一个有着传闻,令人敬而远之的人交往,却发现对方是个与传闻完全相反的人物,或是和一个口碑很好的人在一起,却发现他只不过是个八面玲珑,善于人际关系的人。
对于人物的评价,多数人的眼光,并不一定正确,尤其是"众口铄金",这样的传闻,我认为,对于我们并不了解的人,我们最好不要妄下断语,因为有些传闻毕竟有言过其实的地方,甚至,有些人是故意制造某些假象,而创造出许多的传闻。
大部分的人,皆是随波逐流,别人怎么说,口碑怎么传,大概都会受其影响,人若能培养出来,不受别人所惑的价值判断,才能在浊流中看清真相。
很多公众人物都怕一些不实的传闻,成为一种杀伤力,当然,传闻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大众对这个人或这个事件有兴趣,在广为流传之后,总有些失真的地方,如果刚好碰上对手,故意落井下石,那么这个传闻,可能会比预期更精彩一点。
在《史记》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的男子杀了人。
有人告知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着布,不久又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理会,但是,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也变了脸色,飞奔而出。虽然曾参的品德足以信赖,而母子之情也深厚,但是,三人所说皆相同,连曾母都不免要怀疑,那么周围的人岂能不受影响?
与其道听途说,不如,学会分辨传闻的真实性,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人或事,最好不要妄下评论,以免害人误己。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