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我不做投机型商人(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张富春张富春小档案
教育背景:
1978年8月—1982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精密仪器专业,学士学位
1983年8月—1986年7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语音识别专业,硕士学位
2000年8月—2002年8月,北京大学国际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工作背景:
1982.08—1983.07吉林省磐石机械厂助理工程师
1986.07—1990.05国家科委政策中心助理研究员
1990.10—1993.03加拿大温哥华安家富集团期货公司
1993.12—1998.01美国TCC公司中国公司副总经理
1998.01—1999.11金蜂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1999.11—现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
2000.05—现在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董事
2002.01—现在北京中电奥盛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董事
2004.06—现在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富春几乎在所有体制都干过,对于西方的管理方式与国内体制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从最初在金蜂通信参与建立CDMA数字无线本地环通信系统,任CEC集团总经理助理时参与集团公司所有的通信业务,到后来发起组建中电通信(CECT)和中电奥盛(CECM)、出任闽发证券董事长,张富春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标准的职业经理人。即便在国有企业做老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老总。
融资3亿速成民族手机品牌
张富春1982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精密仪器专业,1985年获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语音识别专业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张富春在科技部研究科技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之后为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张富春赶赴加拿大继续进修,回国后在多家公司担任要职的同时,又取得了北京大学国际工商管理专业(BIEMBA)的硕士学位。
2000年,张富春在担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时,开始参与集团公司所有的通信业务。他惊讶地发现:通信领域存在一个很大的、成长速度惊人的、同时又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这是我们进入手机领域的第一个原因。”张富春说。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国际通讯巨头正在纷纷退出手机市场,而国内的厂商却在大举进入。“如果把复杂的经营问题简单化,决策者无非是要考虑这样三个问题:1、市场容量;2、自身的核心竞争力;3、对手。换成行动抉择的表述就是:这件事我值不值得做?我有没有能力做?以及我的竞争者们怎么做?”
张富春细致地观察这个市场,“这是一个中国和外国差异很大的市场。以欧洲为例,他们那里的理念是:手机的体积可以大,外观可以不那么讲究,但质量一定要好,整机和元器件要便宜、稳定。因为在他们那里是由电信运营商卖手机,甚至是象征性地以一块钱的价格送给消费者,买卖双方再签一个保证协议,一两年内通过话费回收。中国则不一样,手机的拥有量增长这么快,这已经令人震惊了。独特的是,我们这里的更新非常快,像时尚品,两三个月就出来一个新机型。我去欧洲考察过几次,感受很强烈,感到彼此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别是巨大的。他们强调设计的独立性,设计人员从来没有到过中国,因此他们设计的产品要满足中国市场是不可能的。我去讲了讲中国的概念,他们觉得真新鲜,太好了,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属于天方夜谭。”
从零点起步,张富春按照自己的理念,成功地引入CEC集团、天津泰达集团等六家股东,融资三亿元人民币,发起组建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CT)并担任总裁,打造出一个崭新的民族手机品牌。
快鱼吃慢鱼
当张富春辗转筹集资金组建中电通信(CECT)的时候,中国国产手机的“对外反击战”才刚打响。由于“战役”前景不明,投资者对初生的CECT何去何从分歧很大。究竟资金应该用来投资控股,把CECT变成一个投资型的企业,还是拿来自身发展,让CECT做成经营型企业?张富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机型,没有什么广告攻势,没有人看好CECT,连董事会的成员也提出尖锐的质疑。那是张富春最艰难的时候。公司的第一次董事会成为了张富春的个人答辩会,他一一回答了董事们的各种疑问。他坚信CECT一定能够成为国内手机企业的领跑者。
不求全,而求快。虽然强调快速,但是张富春决不冒险。“我不属于投机型的商人,因为投机不属于手机这个行业。如果我只能做70%,我决不做100%。手机业的蛋糕这么大,你想一口气吃,就会噎住,反而会消化不好。”张富春的市场准则是“以快制胜”,数字说明一切:2000年5月底公司成立,2001年推出第一款手机,而到2002年夏天,CECT已经杀入了国内手机业的前5名。300名销售队伍,创造了16亿元的年销售额。
而在当初,代理商不愿意代理CECT的手机。原因是CECT手机价格不便宜、没有知名度、没有强势广告做支撑。张富春却认为,“搞企业绝不是‘斗狠’,你投一个亿打广告,我就要斗狠投两个亿。对于品牌如何推广,我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毕竟国外品牌做了八年,我才做一年,品牌的培养绝对要时间。我们不会盲目进行广告轰炸。我觉得国内外大品牌利用资金优势,品牌宣传的气势很足。但实际上这样成本极高,随着利润在降低,他们的生产研发优势已经放弃掉了。你仔细想想,如果时间再长的话,他们的手机是委托别人生产的,广告的投入又大,他的竞争优势肯定要丢掉。我们的市场策略已经在做用户测分和区域推广,我们通过这种策略来对抗,这将带来新的市场格局,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区域,其营销方式肯定会有别的。我做过大量的调查,手机的销售在山西、陕西、江苏都不一样。我在某一个地区,花几千块钱搞了一个活动,结果效果非常好。因此,我们坚定了在市场促销方面花更细的工夫。”
2001年,张富春又引入上海奥盛投资有限公司和韩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KTF,利用CECT已取得的CDMA手机生产牌照,组建了北京中电奥盛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CECM),专事CDMA手机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投资2亿多元打造了昌平生产基地,完成了又一次成功的资本运作。
为了不被实力雄厚的洋品牌以低价格战略打垮,迈进手机这道门坎后,张富春选择了中高端手机作为主打产品。结果再次证明张富春的判断力。2001年,CECT轻松完成了董事会下达的利润指标。初战告捷后,张富春迎来的第二次董事会。这一次董事会的主题,从第一次的“专题辩论”,变成了董事们的“献计献策”。与此同时,CECT的战绩吸引了投资商的目光。2002年4月,侨兴集团出资3亿元,一举购下CECT65%的股份。侨兴所拥有的营销网络联手CECT的制造技术,强强联手使得CECT开始进入“大张旗鼓”的阶段。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