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成功秘诀:虚心、恒心与宽心(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30美元闯荡美利坚
像许多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吴鹰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好奇。1982年,吴鹰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留校做了助教,并参与了设计中国第一台16位单板计算机。“学校工作环境很好,科研人员的奖金也很高,日子很舒服。我在开发研究中经常接触到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一些技术资料,便萌生了出国深造的念头。另一个很强的出国动力,是那时我女朋友已经到美国留学,我当然要追过去。”
1985年吴鹰考入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出国时只能换到30美元的外汇。花1美元买啤酒,是因为当时国内飞机上不免费提供啤酒。一下飞机,就有个美国女孩走过来,给我看一张很悲惨的照片:瘦骨嶙峋的非洲儿童,胳膊、腿好像只有平常人的手指粗细。我掏出几十美分,但女孩说至少得2美元,2美元是我全部财产中不小的一个数啊。那女孩开始是把我当成日本人了,当知道我是中国人时,她有些失望。我毫不踌躇地往她的募捐箱中投进了2美元--我可不想丢中国人的脸。”吴鹰庆幸自己的果断决定:“有人说,我后来的成功也许还得益于这2美元的爱心呢!”出了机场,他就剩27美元了。可是两颗相爱的心紧紧的碰在了一起,他和女友只花了60美分就在中国领事馆办理了结婚登记。
为了挣学费,结婚第三天,吴鹰就出去打工。“入学前,我经过考试得到了一份助教工作。当时报考的学生很多,而名额只有一个。主持这项考试的负责人据说年轻时曾在朝鲜战场上做过中国人的俘虏,当我报考时很多朋友都觉得我不可能成功。考试虽然比较有难度,但我还是得到了这份工作,而且同那位教授关系一直处得很好。”他第一天去教授那儿上班,在地铁口就遇到了一个卖艺求生的老艺人,他毫不犹豫地给了老人20美元。吴鹰打工不仅做助教,而且从最苦最累的搬运工,到餐馆洗碗工他都干过。
吴鹰攻读的是电机系电子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学业已经非常繁重,可吴鹰还坚持同时打三份工:做助教,在一家小公司做技术开发,在一家餐馆做外卖。做助教既能挣钱又有助于自己的学习,搞技术开发可以为他积累创业和公司管理的经验,“第三份工主要是为支援一位当时正读MBA的朋友。读MBA学业很紧张,他没有时间打工。”没有爱心谁会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去打第三份工呢?
1986年底,吴鹰进入了美国著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任高级研究员、项目主管。在通讯领域,贝尔实验室在美国有着一流的水平,而美国又在该领域领导着世界潮流,当时,该实验室就有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贝尔实验室的工作经历对吴鹰影响很大,他潜心于纯科学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贝尔实验室的多媒体研究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我那时就认定多媒体将是今后世界通讯发展的方向。”于是他就选定了当时还很少有人知道的多媒体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贝尔实验室有很好的研究条件和发展空间,但身在异国他乡总免不了有思乡的情怀,对故乡的情、对祖国的爱时时流淌在吴鹰的血液里。一次受辱的经历触发了他的爱国情怀,毅然决定回国创业。
1987年4月,一个中国大陆的电讯代表团来到贝尔实验室参观、考察,吴鹰负责接待工作。交流的过程中,一个中方代表团成员突然提出了一个非常专业化的技术问题,希望得到解答。美方人员听完提问,故意含糊地应付了中方代表几句,就岔开了话题。一旁的吴鹰认为,不应该糊弄自己的同胞,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也不会损害贝尔实验室的利益。于是他正要就这个问题做补充回答。见吴鹰准备开口,他的上司突然站了起来,走到他的身边,对他说:“吴,你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你可以出去工作了。”这件事犹如一块沉重的石头一直压在吴鹰的心头。
“当时我们经常接触到国内的电信代表团,由于贝尔实验室的地位,与中国的技术交流和出口受到多方管制,当时有个巴黎技术统筹委员会,严格限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常常在交流中谈到重要的技术问题时就不让我们参加。我们就想,我们国内通信市场这么大,很需要高新技术,而且我们也有很多想法,不如干脆就把技术装在脑子里,回到国内来开发、生产。这谁也管不了,是合理合法的。”
“拥有一家一万人的高科技公司”
吴鹰的志向并不是在美国由低级打工而逐渐变成高级打工,最后衣锦还乡。还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一天,吴鹰的美国老板突然问吴鹰将来准备干什么。“想拥有一家一万人的高科技公司。”吴鹰脱口而出,老板笑了笑说:“你自己的前途很重要,你要把现在做的事同以后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句话对吴鹰影响很大,他暗暗记在心里,并指导自己后来的每一步行动。现在,在他领导的UT斯达康(中国)公司里,他也常常用这句话来引导自己的员工。
1991年,时机终于降临到这个有心人。一天,同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中国留学生薛村禾先生,通过朋友找到了吴鹰,他在电话里问吴鹰:“有没有兴趣办公司?”吴鹰一口答应:“有。”第二天,两人在吴鹰家见了面,当场就决定合作办公司。两人各自投入2000美元,成立了斯达康技术顾问公司(Starcom)。这是一家咨询公司,为人才供需双方搭起一座桥梁。公司成立后,生意很顺利,他们从银行贷款,增加了投资。公司运作一年以后,一切步入良性循环,他们的咨询业务也扩大到除人才以外,电讯、股票、期货、贸易等10多个领域。这时,吴鹰已不满足于只扮演“中介”的角色,他在世界化的信息产业潮流中,已经发现了自己的位置。
吴鹰与薛村禾在新泽西州创办了斯达康技术顾问公司后,第二年就回到国内创业。1992年,吴鹰重新走在了阔别多年的北京街道,很多地方都变得不认识了,但感觉变化最大的还是人的观念,“大家都想赚钱了”。作为通信专业的留学生,他发现国内通信市场潜力巨大。虽然当时国家通信设施落后,产业环境不成熟,但这个差距就是创业的机会,而且通信对中国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拥有世界得天独厚的巨大市场发展空间。90年代初中国个人电话普及率(按人统计)只有1.7%,美国是769毛。假设中国发展到50%的普及率,就是一个6亿人的市场,是美国的4倍。“这样大的市场,我学的东西不仅可以得到发挥,还知道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
这一年,他在北京注册了斯达康网络系统公司,并开始向国内电信部门提供光纤交换设备、接入网和其他电信设备,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的外企。吴鹰的创业理念是“四个带回”,即:带回人才、带回管理、带回技术、带回资金。UT斯达康成立后,面临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如果完全依靠自己滚雪球般地积累,就会错过最佳市场机会。日本软银公司Softbank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正义以投资人敏锐的眼光看到了UT斯达康公司的成长性,于1995年为UT斯达康注资3000万美元,以后又陆续投资。公司上市之前,英特尔、日本松下、三菱等公司也陆续投资。
1995年8月,由UT斯达康公司推出的第一台SPDH光传输设备在中国诞生;1996年7月,UT斯达康公司推出中国第一个具有全程时,透明传输的综合接入网设备,即AN-2000综合接入网设备,首次实现用于多种不同交换机的对接。目前,AN-2000产品在全国多个省份广泛使用;1997年"小灵通"PAS元线接入系统问世,是UT斯达康公司创造的又一个第一。UT斯达康在中国无线市话市场中占有60%左右的份额;1997,UT斯达康正式启动“mSwitch软交换系统研发”(WACOS计划)这是国内外通信界第一个关于"IP多业务交换系统"的研发计划。现在,其中一些技术已经应用于"小灵通"无线市话系统。UT斯达康在中国通信界创造了四个“第一”。
吴鹰开创的UT斯达康是目前海归创业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