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案例:杂牌军打败了中央军(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低端包围
——按客户的要求定价,打败不可挑战的产品
案例:杂牌军打败了中央军——奇瑞在自主开发上为什么出类拔萃?
一家地方小汽车公司打破了三大汽车骨干企业散布的神话
当年,外国汽车企业要进入中国必须寻找中国合作伙伴,而且持股不得超过50%,要合作就必须和国内所谓的汽车骨干企业(“三大”等等)合作,“三大”坐吃外国人的技术,长达十八年,从未开发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投入批量生产的新车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路风教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对此进行了揭露:
为了推卸责任,中国汽车产业散布过几个著名神话,除了上面提到的规模神话和产业集中度外,还有另一个已经变成陈词滥调的重要神话,即进行自主产品开发必须以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为前提条件。
例如,某中国汽车企业的一位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定程度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独立到什么程度要看市场。搞到50万辆,必然有开发能力。自己只有10万辆能力,就只配做小改进和国产化,根本开发不了新车型。”
另一家中国汽车企业的领导人也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汽车工业是一个规模化产业,只有到一定规模才能搞研发,做8万辆10万辆肯定和做100万辆是不一样的。现在国内企业之所以不能自主开发,关键还是一个规模问题,因为汽车工业需要规模来支撑。中国汽车工业的开发现在只是用吸收方式来解决国产化的问题,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现实状况。”
在2004年的两会上,一位汽车集团的领导又把门槛进一步抬高:借鉴国际汽车业品牌发展经验,一个成熟的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一般要求企业达到200万辆的生产规模,10亿美元的固定资产投入,10亿美元的运转费用,同时还需要8000到1万人的技术研发队伍,约30个实验室等。他强调,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生产规模不超过100万辆,资本投入和研发队伍就更无法与国际汽车巨头相比。据此,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之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没有几代人、几十年的时间是很难实现的。另一位总经理说得更悬乎:种种迹象表明,我们中国人控股并起主导地位的汽车企业一定会出现。前提是中国的汽车市场要达到1000万辆的保有量,市场稳定,产业基础完备。
三大汽车骨干企业散布的神话最终被一家地方小汽车公司打破了。这家公司就是奇瑞汽车公司。奇瑞汽车公司的经历是个传奇。
九十年代初,芜湖一家村办工厂一年就能造出几百台车,一个多亿的产值。这个现象引发了地方政府干汽车的念头。
1995年,安徽芜湖地方政府花了2980万美元,买下了英国福特的一条二手发动机生产线,自己动手干了起来,后来为了给发动机拓宽销售途径开始做车身厂、做整车,奇瑞就是这样起的家。合资轿车厂花100多亿元才能建设的生产线,奇瑞总投入17.5亿元就建成了。后来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用了七年的时间走过了别人几十年的过程。
1999年12月18日,首辆奇瑞轿车下线。
2001年6月16日,奇瑞万辆轿车下线。
从1万到10万,奇瑞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从10万到20万,奇瑞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
奇瑞是完全由中国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程度最高的家用轿车,它创造了一连串的第一:
占据中国轿车出口的80%以上,名列第一;
第一个到国外去建合资轿车厂的企业;
第一家通过了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的ISO/TS16949国际标准认证的整车制造企业;
第一辆成功进行侧面碰撞试验的轿车;
第一例通过国家验收的混合动力轿车;
第一例通过国家验收的纯动力轿车;
第一家走向海外建轿车工厂;
第一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国专利试点企业的”的汽车厂家;
第一个投资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最先进的国家级汽车研究院;
发动机方面在国内创造了十几个第一,有的可能是世界第一;
底盘技术在国内创造了多项第一;
奇瑞公司还拥有包括车身在内的100多项专利技术。
更重要的是,奇瑞完整的底盘平台战略已经形成,它们包括一个微型车平台(QQ)它会不断改型演进;一个经济车型平台(风云系列);一个中级大型轿车平台(东方之子)和一个越野车SUV平台。在国内的自立品牌和合资厂商中,奇瑞的平台都是最全面无缺憾的,很多平台又可以演化出一个四门版、一个旅行车单厢版、一个双门版运动版,每个平台每年又会出新车型,加上十多种发动机和多组变速箱的配套,可谓变化无穷。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