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跨国公司真的是纸老虎吗?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跨国公司真的是纸老虎吗?为什么中国公司,也就是弱的一方,在很多领域好像占了上风呢?中国公司是怎样运用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规律的呢?
中国的钱没那么好赚
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很大一部分盈利只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这些企业被少数中国国有垄断企业喂肥了。比如移动电信,直到2001年,该业务还在美国公司报告的中国盈利中占了多达一半。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但从2002年开始,在政府的资助下,中国国内公司进入手机业务领域,而它们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定价措施破坏了所有厂商的利润。”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大众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大众的中国业务盈利丰厚,1993年上半年为集团贡献了多达4/5的利润。但到了2005年,大众的市场份额已大跌,第一季度跌至11%。
英国《金融时报》忠告跨国公司:“这些公司的成功可能要归因于一些特殊、暂时的因素。毕竟,企业若能在这个全球最艰难的市场上兴旺发达,那它们在其他地方的表现应该也同样出色。”
全球最傲慢的国家患上了中国恐惧症
英国《星期日独立报》嘲笑美国人:“全球最傲慢的国家患上了中国恐惧症。”为什么?因为该报发现,美国人被“中国制造”冲击得昏了头,竟然说出了下面的胡话。美国人声称,在全球的品牌商品中,有5%~7%(大约价值5120亿美元)的商品是假冒商品,而它们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可笑的是,这个数字差不多就是中国制造商品的总价值额。
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作为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垄断地位,所以中国客户可以向提供设备的厂家指定条件,实际上是迫使齐默尔这样的纺织机械供货厂家与中国的地方设计部门合作,把德国的设备技术交给他们。
齐默尔公司老板说:“我们花几年时间开发的技术,中国人一年内就开始仿造了。”
对于上海磁悬浮列车,德国磁悬浮制造商一方面担心中国会仿造其技术,一方面又相信20年的经验结晶绝难效仿,搞得自己七上八下。
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分析文章说,把美国工厂迁到中国可以节约20%~35%的成本,同时质量又并不下降。中国工人的工资只有美国工人的5%,而工程师和工厂管理人员的工资也只有他们的美国同行的35%。
正如日本富士公司董事长所说:“中国正迅速成长为一个结合了低工资和高科技的国家,事实将证明中国的生产者会有足够的实力与日本公司竞争。”
日本的一家商报和管理咨询协会2002年对81家在中国营运的日本公司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其中,62%的日本管理人员认为中日产品没有质量差别,15%的人认为中国产品质量更好一些。
哈特森研究所是华盛顿著名的智囊机构,主要向国会议员提供政治、金融、军事、科技等方面的调查报告。不久前,哈特森研究所公布了一份报告,报告称,在科技及军事等方面,中国已取得很大进展,开始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在其报告中,哈德森研究所重点提及的方面有:中国未来几年将发射100颗卫星,从而形成全球地面观测系统;自主研发的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能支持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龙芯二号芯片问世;在纳米技术的一些领域已经领先美国;在生物科技领域则进步神速等等。
“中国仍然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这么说来,跨国公司真的是纸老虎了?且慢,跨国公司还有真老虎的一面。
《亚洲华尔街日报》在一篇题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真正竞争》的文章中亮了一手跨国公司的绝活。这篇文章指出,美国和中国企业之间的真正竞争是在工业品的生产上,这是一个2万亿美元的市场,包括从小型机动车到示波镜等各种产品。现在美国迅速提高的生产率和改进的技术使这些产品的生产保留在了国内。在美国出售的工业品中有70%都是美国国内生产的,进口自日本和西欧的占20%。来自低工资国家的工业品只占10%,而中国所占的份额还不足这10%的1/3,或者说打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工业品只有3%,还不及墨西哥。文章说:“在美国的工业品市场上,中国仍然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的高端产品制造技术还是处在落后阶段的。比如说,在社会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65%靠进口,石化装备80%靠进口,轿车工业、数控机床、纺织印染机械装备70%靠进口,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困局。
以弱胜强、以小胜大之道
问题的关键是,在跨国公司既是纸老虎,又是真老虎的两面性中,“中国制造”怎样走出困局?本土财经畅销书《从胜利走向胜利》对上述问题并不悲观,书中讲述了一些典范公司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传奇故事。比如说,奇瑞汽车公司是怎样颠覆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所谓铁律,实现了“以自己的技术换取别人的市场”的新国际化道路的?电池大王比亚迪是怎样终结“日本制造”的?手机产业是怎样打的翻身仗?
更重要的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破解了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典范公司一整套进攻性经营手段,诸如“集中资源”、“低端包围”、“攻击软肋”、“仿造”,等等。
《从胜利走向胜利》得出的结论还在进一步评估中。不过,在北京大学的高级经理工商管理硕士的课堂里,这本书引起的反响已经十分强烈。因为这毕竟是第一本探讨怎样中国公司应该怎样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打造一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公司的书。说白了,这是第一本探讨怎样把跨国公司由真纸老虎变成纸老虎的书。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