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这个电子的时代,

  少爷小姐愈来愈平等,

  少爷不再能靠力量赢过小姐,

  小姐也不必用撒娇扮演弱者。

  手指一按键,

  谁也不比谁慢,谁也不比谁强。

  少爷小姐站在同一个起跑点上,

  看看谁比较争气!

  表面看这都是写给我女儿的信,

  实际是写给每位少爷小姐的书。

  今天的男生女生已经没什么差别,

  小姐要超越,少爷得争气!

  ◎前言一:男生女生要平等

  我早期的励志书都是以子女为对象,《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是写给儿子的,《做个快乐读书人》、《小姐小姐别生气》和《跨一步,就成功》则是写给女儿的。没想到大家亲子间的问题差不多,这些书出版之后居然获得了热烈的回响。

  忽然间,我的一双儿女都大了。刘轩早已是个社会人,声势一天天盖过他的“老爸”;我的女儿小帆明年也将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常神气地说她不喜欢别人称她为“刘墉的女儿”或“刘轩的妹妹”,又说保证过不了多久,老爸和老哥就会被称为“小帆的爸爸”和“小帆的哥哥”。

  她也一副大女人主义,觉得男生能做的事女生也成,女生能做的男生还未必办得到。大学最后一年的暑假,她甚至想去北京参加战争影片的拍摄工作。我说:“女生行吗?”她则回一句:“马英九的女儿还不是跟着蔡国强搞爆炸?”我突然发现她早已脱离“总嘟着嘴生气的小女生时代”,她以爸爸和哥哥为假想敌,只盼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最近教师会紧急通知,说他们又要选《做个快乐读书人》为中学生优良读物,这已经不知是那本书第几度入选了。我一边赶着通知出版社印书,一边想:“奇怪!为什么教师会几乎选了我的每一本励志书,唯有《小姐小姐别生气》没选?”进一步打听,才知道因为我的书名没取对,当那书叫《小姐小姐别生气》的时候,等于把“少爷读者”全推到了门外。只是书里绝大部分谈的都是男女生共有的课题,我岂能因为书名,失去向男生建言的机会?

  思忖再三,正好借机在大陆首次出版,我决定为这本书正名,成为《少爷小姐要争气》,而且做了上千处的校订,并加入了新的文章。

  原先的《前言》依然保存,大家可以看看其实我自始就强调在这个时代,男生女生愈来愈没有差异,男生的孔武有力不见得吃香,女生用撒娇也讨不到什么好处。因为手指一按键,谁快谁“上去”,在计算机的世界男女平等。

  看着自己的儿女都大了、飞了,知道当年教育他们的这一套,还能被新生的少爷、小姐使用,是多么值得感慨又欣慰的事!

  刘墉于纽约

  ◎前言二:我是很温柔的老爸

  自从我出版《做个快乐读书人》,就有很多朋友说我“重女轻男”、“疼女儿、逼儿子”。听他们说,我很少辩解,因为我自有调教孩子的原则。

  对儿子,我是以要求自己的方式要求他。他是家里的男人,要帮助我修房子、整院子。当夜里警铃响起的时候,他应该立刻跳起来,跑在最前面观察。当他跟女士们出去的时候,到陌生的环境,他要走在前面;到熟悉的地方,他要走在旁边。

  他不能怕输,不能随便落泪;因为怕输的人没有格局,落泪的时候就少了戒备。所以我在《创造自己》里对他说:“当你右眼被人打到的时候,左眼还要张开。”他得追求成功,不但要短期的成功,更要看得远,使自己能长期成功。所以我在书中借他母亲的话说:“没有豆子在上面,就不认他是豆子。”

  我甚至在《超越自己》里讲出很狠的话:

  “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但是对女儿,我有点矛盾。

  我希望她能做个快乐的妻子,将来被丈夫疼爱,所以当女儿说不知道会不会永远爱她丈夫,也不知道丈夫会不会永远爱她的时候,我会给她祝福:“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深爱你,你也深爱的人。”

  我希望她做个淑女,让男生服务。当电梯门开了,男士靠边站的时候,她不必犹豫,可以先走;当男生送她上车后,她不必伸手关车门,因为男生理当为她把门关上。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我又希望她能做个女强人。

  因为时代愈来愈进步,孔武有力的男生不见得吃香,娇小的女孩照样可以统治世界。而且我虽然祝福,却无法保证她的婚姻,我当然希望她未来能在经济上独立。所以我也以教儿子的方式教女儿。打球,我不总是让她,也会狠狠抽,使她尝尝输的滋味。她养金鱼,该定时换水,但我虽然早准备好清水,只要她不动,我就不动。眼看水脏,鱼死了,我仍然不动。

  因为我要她负责,要她参与。是她养宠物,不是我养宠物。看电视,每天晚上六点半,我一定要她转台看世界新闻,就算不感兴趣也得看,因为我要她关心世界做个“世界人”。

  读书,每个礼拜六,我一定为她检查中文功课,看她的中文日记和造句,因为我要她知道自己的根。

  这本书就是在那复杂的情怀下写成的,有殷切、有属望、有爱怜,也有一点“假的纵容”。而我必须强调的是,如同《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我是透过自己儿子,写给每个人的儿女看。这本《少爷小姐要争气》,也是透过我女儿,写给每个人的儿女看。它经过策划,加入了我认为每个孩子应该知道的事——

  在《当你遇见大野狼》里,我谈的是“自卫”;

  在《生病就像下一场春雨》里,我谈的是面对病痛的态度;

  在《你的嘴甜不甜》里,我教年轻人说话;

  在《先奉献的爱》里,我强调的是责任;

  在《校园枪响之后》里,我讲的是同学相处之道;

  在《你何不换个角度》里,我教的是绘画与写作;

  在《再试一次就成功》里,我谈的是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

  在《虽然你喜欢,但是不可以》里,我教的是自制;

  在《老天爷忘记的时候》当中,我说的是“大爱”。

  整个说起来,这本书是“引导”,不是“训诫”。因为早期的引导,比孩子后来走错了,拉回来揍一顿、骂一顿有用得多。

  这本书也是“疼爱”,而非“纵容”。因为“爱护”比“训诫”、“疏导”比“围堵”有效得多。

  希望每位看这本书的师长或小读者,都能感受到我对年轻朋友深深的期盼与疼爱。

 
页首 页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