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天才与白痴



  许多人说我是天才,我从不这么认为,而且非但不觉得自己聪明,甚至相信自己有点笨——不是普通的笨。

  小学,我除了一年级拿过班上第三名,后来就一路滑,毕业的时候是十三名。初中,更差了,一下掉到二十名之外,数学英文常不及格,只记得初三四次模拟考试,没有一次上榜,最走运的一次是“备取”。可是高中联考,我居然上了台北三大男校之一的成功高中。回想起来,是因为我在初中的时候考试成绩差,常常以在作业簿上画插图的方式骗分数。发现画图对记忆很有帮助,所以在考前用那方法K书,有了不错的效果。

  侥幸进高中之后,我照样玩我的,总溜课,请“公假”到校外搞活动、去印刷厂编校刊,年年两科不及格,全靠补考过关,才免于留级。

  但是,大学联考放榜,我居然上了第一志愿,进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原因是,我过去上课不专心,常把情诗和各种灵感写在课本边上。后来发现将记不住的东西写在边上,每次拿过书来随便翻两下,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记住。

  用那方法,我竟然事半功倍,后来居上。

  大学,依然故我,办社团、演话剧、谈恋爱。大一那年居然自己去跟英文老师说“我太忙了,没空上英文”。于是老师准我不上,学期末给我四十九分“死当”。又逼得我不得不在毕业那年重修。但是重修,挺好!隔年我进了电视公司,当记者,那刚修完的英文正好用。又隔了几年,我出国,居然能用那一路不及格的烂英文,由圣若望大学研究所毕业,再进长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还回头到母校圣大的文学院和商学院教书。

  信不信由你!我没考托福,更没考GRE,只怕今天去考,还是不及格。

  为什么?因为我笨,而且不是普通的笨。所幸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自己研究自己、发掘自己、找出记忆的“死角”和思想的“活路”,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

  不!我不应该说自己“腐朽”,只能讲那是“弱点”,我是把弱点变成“长处”。而且我坚信,这世界上被认为笨的人都不腐朽,也人人有特长、有优点,他们如果平庸一辈子,全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天才点”。

  我很欣赏一句名言——

  “没有不适用的员工,只有不会用员工的老板。”

  同样的道理,我要说:“没有不聪明的学生,只有不懂得发掘学生长处的师长。”

  最记得不久前,我的儿子带了一组人,由台湾飞去哈佛大学拍专题影片,回来对我说:“奇怪!有些人在办公室怎么看来怎么笨,为什么出外景,他们就一下子活了?我手足无措的事,他们两三下就能搞定?”

  当时我太太说那是西方人所谓的“street smart(街上的小聪明)”。我不同意,反问她:“什么是小聪明、大聪明?街上的是小聪明,到了战场是不是也有combatfieklsmart(战场小聪明)?聪明就是聪明,书呆子上街可能是蠢蛋,爱因斯坦上战场也可能第一个报销。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聪明,那都是聪明!”我很喜欢观察、研究、分析。发现有些孩子在学校看来白痴,总抱鸭蛋,但是一出校门,又变得惊人地机伶,甚至应对得体、考虑周详。正因此,才会出现王永庆、卡耐基、卓别灵,难道他们在学校的成绩不好、学历不高,就表示不聪明?

  一个人一个样子,许多看来极“短路”、极“白痴”的人,就像王守仁很晚才会说话、爱迪生曾被认为低能,达尔文曾被老师说“如果将来有成,会是天大的笑话”。他们后来却证明极度的不平凡。

  或许可以说,那些极聪明的人常有极笨的地方;那些被认为蠢才的,也有过人的聪明之处。

  这些聪明,应该由师长发掘,而不是早早否定。如果不能有好的师长发掘,怎么办?

  那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我要大声说:

  “你自己去发现你的天才点!”

 
页首 页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