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骆驼的反省



  ◎无愁的人怎么说愁?

  “别太拼命了!人生不过如此,一转眼就过去了。”

  睡在台北,小学三年级见到的、那病危老奶奶的声音响在耳边。

  只是,跟着,北京的太师椅也闪过脑海,我一惊,心想自己会不会受到古老中国的影响?

  那是一个多难的土地,三十四岁退隐的陶渊明,处的是纷乱的、适合用竹林七贤的方式装疯卖傻、学狗叫度日的魏晋时期。他当然只好去向往“桃花源”,寻求“门虽设而常关”的生活。而我,在这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都市里,难道也要学他的人生观吗?

  孔子也做过“骆驼”和“狮子”

  我也想到孔子。

  孔子其实不是退却的,他可能不“暴虎冯河”,他可能为了避免尴尬而躲着阳货,但是他为什么会敲着原坏的脚,责备“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就是了!孔子要求年轻人要有作为,孔子也进取、也做官、也流浪,一辈子在“推销”他的理念,他要读书人有创作,所以会骂“长而无述”的原壤。

  还有,孔子不是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吗?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表现,他并没有要年轻人“十有五而不惑,三十而知天命”啊!

  话说回来,如果孔子没有经历那许多,包括“在陈绝粮”饿肚子,和“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东逃西躲的“骆驼”阶段;以及“虽复一篑进,吾往矣”的“狮子”阶段,他又能达到“耳顺”的“婴儿”境界吗?

  佛界是要经过魔界达到的

  问题是,两千多年来,教《论语》的老学究们,会不会因为他们已经到了知命之年,于是教那些小小蒙童,也学着早早知天命?那些老师父们会不会也用他过来人的身份,教青春年少的善男信女早早有慧根、具慧眼,看透人间的众生相,甚至随着他遁入空门?

  想想,一个白头的老人,带着一堆小小蒙童,摇头晃脑地背“田园将芜兮,胡不归”,是多么讽刺的书面?

  日本的一休禅师说得好——“佛界是要经过魔界才能达到的。”

  我从小去教会,发现那些小小就受洗、自认是罪人的信徒,远不如在风雪烟尘里打过滚,求得一世英名、闯得一番事业,然后“悔改”的信徒。

  信同样的上帝,受同样的洗礼,经过“骆驼”,受过苦、犯过错;经过“狮子”,逞过强、斗过狠的人,当他受洗皈依的时候,就是不一样——

  一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愁少年”,一个是“欲说还休,却道天谅好个秋”的豁达老人。“无愁”凭什么“说愁”?“没看”凭什么“看破”?

  同样的道理,一个明明应该在骆驼阶段的年轻人,说他看透了、看穿了,遁入与世无争、了脱生死的境界,你信吗?

  就算那是真,你该为他高兴,还是悲哀?

  弘一大师的悟

  我再读了一遍陈慧剑写的《弘一大师传》,在前面作者用了一堆文字分析弘一出家后对妻子的无情,为什么老婆去看他,他就是不见。他是怕见了之后又舍不下,又勾起世间的情怀。如此说来,弘一的境界是高还是低?他的出家除了对他自己,对众生又有多少帮助?

  如果弘一不是经历了那许多风花雪月,爱过、恨过、流浪过、迷失过,他如果没在稀泥里待过半辈子,又能变成莲花吗?还有,假使弘一家里的生意不垮,他的经济情况没有突然恶化,他会那么早悟吗?

  当头棒喝!许多悟是因为遭了“棒喝”。“穷则变,变则通”,许多变通都是被“穷”逼的。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旁边也钉了两个强盗,其中之一对耶稣悔改,耶稣立刻对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问题是,如果这两个强盗没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是从耶稣的十字架下走过,他们会怎样说?

  行到水穷处

  我突然了解了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前总想像那么一个高人雅士,沿着溪流走,走到深山,坐下来,悠然地看烟岚升起。但是现在我觉得,那句诗该解释为“因为行到水穷处,没水了,没路可走了,只好坐下来看云起。”

  其实“婴儿”境界就是这么来的,那些“狮子”若不是得意时被杀了、病死了,他们总要等到“力不从心”或“时不我与”的时候,才渐渐走入“婴儿”。

  这没什么错,不同的身体状况本来就要不同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快乐,才能好好过一生。青年时做运动员,中年时做教练,老年时做评论员,再老一点就做思想家。如果十八岁才拿到世界运动大赛的金牌,就说要退休,做评论员。这人可能算是个急流勇退的聪明人,但绝不是个勇者。

  勇者在他还能超越自己体能极限的时候,就该继续努力去超越,除非他走下这个山头,是为了登上另一个更高的山头。

  所以,而今我对王维那句诗有了新的解释:

  “当你走到水穷处,就安下心,坐下来,看看云起吧!”

  相对的——只有当你走到水穷处的时候,再坐看云起。你总要先像王维一样,饱经战乱,甚至差点掉了脑袋之后,才在六十退居辋口的蓝田别墅。如果你没经过“行到水穷”的“骆驼”和“狮子”阶段,就别急着“坐看云起”。

  何况,你要想想,多少王维真正传世的作品,不都是隐居之后写成?“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他与山中裴迪秀才的书信,哪一篇不是在辋水之间写成?

  王维没退休啊!他是转进,他仍然在“狮子”的境界,成就了他的千古事业,也掌握了上天赐与他的强大创作力。

  把握你的感觉和生命力

  对!创作力,一个人如果不能创造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或为这世界创作以造福大众,就如同孔子说的“长而无述”,他的存在仿佛不存在;当有一天,他死,也不能肯定自己来过这一遭。

  创作是要感觉,要生命力的,一位创作者可能突然之间江郎才尽,失去了他的“灵感”。所以每个创作者都应该把握有感觉的时候努力创作,而且要知道三十岁的感觉不等于二十岁的感觉,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回头,八十岁的歌德怎可能写得出《少年维特的烦恼》?

  回头,你已经不是当年的你,今天你已不是昨天的你!

  创造生命

  创造自己,也包括了创造生命、创造自己的下一代。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得很对,人如果不能创造下一代,不出百年,就多半在这世界上消失了。就算不能生育,也应该帮助培育下一代,成就生活!成就生命!

  “工作创新”是“成就生活”。

  “创造生命”是“成就生命”!

  想起小时候读过的西方格言——

  “一个人,二十岁而不美丽、三十岁而不健壮、四十岁而不富有、五十岁而不聪明,就永远失去了这些。”

  我发觉自己正站在尼采所说的绳索中间,我还有感觉、有体力,我要把握时间、创造自己。

  ◎生之阵痛

  我小心抱着,手上全是鲜血和羊水的黏液,稍不小心,她就会从我手里滑落。

  一九八九年,我经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我的女儿诞生了。

  我已经有个儿子,并不是说儿子的诞生不重要,而是因为当女儿出生时,我进入了产房,经历了阵痛。

  产房中的阵痛

  那确实如同我的阵痛,我握着妻的手,每当她的脸涨成猪肝色,浑身颤抖地蜷曲成一团,医生又直喊“用力!用力”的时候,我的脸就也涨成红色,我跟着她一起使出全身的力气,经历这生命中的最痛。

  不得不作产道切开,一刀剪下去,鲜血溅了出来,再接着是个血淋淋的头,一拧身,娃娃终于来到这个世界,然后是长长的脐带、涌出的羊水和胎盘。剪断脐带,看护士在忙,医生居然把血淋淋的孩子,一把交到我手里,我捧着问怎么办。“先抱到那边台子上。”医生喊。

  我双手捧着孩子,她在哭,在抖,整个身子好像带电似的,发出微小又巨大的震动。我小心抱着,手上全是鲜血和羊水的黏液,稍不小心,她就会从我手里滑落。

  抱上了台子,护士递给我一管眼药:“给她上!”说完就转身去忙了。

  我拿着眼药,试着把娃娃的眼睛拨开,但是太黏滑,她又闭得那么紧。

  “拨不开眼睛!”我对护士喊。

  “用力拨!”护士喊回来,“不要怕,她很结实的,不结实也来不到这个世界。”

  死亡与重生

  可不是吗,不结实就来不到这个世界,想想过去的二十多小时,她从那个温暖的、悬浮的、安全的世界,突然被排挤、被压迫,不得不离开已经住了十个月的“家”,而且被推挤进那么狭窄黑暗的产道,她仿佛已经经历了一次死亡与重生。

  重生的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要她自己呼吸、自己饮食、自己行走、自己奋斗的世界。她成为了独立的个体,承担了延续生命的责任。

  她是一根绳索,从过去牵到未来,从上一代牵到下一代。

  大悲与大喜

  三天之后,把女儿抱回家。捧着,小心地抱上台阶,抱进门。爸爸抱娃娃,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那是我的一部分,但不是从我肚子里出来,是我寄养在另一半的肚子里十个月,现在交出来与我共有的。好像很现成,但是很宝贝,宝贝得不知往哪儿放,宝贝得想放进自己的肚子里,觉得才够公平。

  经历了那无比的痛,看了那溅出的鲜血,我确实觉得自己也挨了一刀。那是大痛,也是大快,是大悲也是大喜,是大紧张也是大释放,是大轻松也是大负担。我肩上的重量一下子加大了。

  急着长大

  小小的娃娃常常睡在我肚皮上,我半躺在沙发中,看那像小猫一样的生命,趴着,或许正在做梦,看我自己的呼吸,像海洋,荡啊荡;又像摇篮,摇我的女儿入梦。

  白天有事,无论多忙,我都会在晚上七点前赶回家,为女儿洗澡,先用喷壶喷她的头和背,看她一惊,又深深地呼吸,享受温水冲过身体的感觉。

  才出生,她的手已经很有力气,紧紧抓着盆边,似乎生怕滑进水里。她的吮吸力已经很强,把奶瓶吸得叭叭响。

  生命确实是强韧的!

  洗完澡,我为她搽完油,总是先为她做个体操,她最喜欢把两腿拉直的动作,会跟着使劲,把身子挺着。

  她像在急着长大。

  我也常把她翻过来,举着玩具,引她抬头看。娃娃的颈子还弱,她使劲撑着,撑一下,垂下去,又试着撑起来。

  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超越!

  学习是本能

  每个人生命的起初,都是不断超越自己。她会翻身了,不够,她要爬;能爬了还不够,她要站;站了还不够,她要走;走了还不够,她要会跑、会跳。

  她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说话,她要咿呀学语,发表她的看法。

  哪个娃娃会以“走”为满足,而不想着跑跳?哪个孩子会以“听”为满足,而不学着说话?就算你不准他跑跳,他也要跑要跳;就算你不准他开口,他也要说话。

  玩耍或上课,随你便!

  女儿的成长,给我另一次观察和省思的机会。

  我发现学习是人类的本能,本能就是你不要求,他也会做的。怪不得名教育学家尼尔(A.S.Neill)在英国创办的“夏山学校(Summerhill)”,虽然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可以自己选择上课或玩耍。而且许多学生真是整天游荡,但是日子久了,那些玩耍的孩子居然自己回到教室,而且成绩不比一般学校的学生差。

  动物的学习

  何止人有学习的本能?

  黑猩猩会用小树枝或草茎,掏出洞穴中的白蚁;海獭会在摘到一个鲍鱼之后,从海底拿块石头,然后浮躺在海面上,双“手”抓着鲍鱼,往放在肚皮上的石头上敲打;鹭鸶会站在水里,不断用爪子搅动水,惊动水里的鱼暇,然后猎食;海鸥会把蚌壳刁着,飞到空中,再张口,使蚌壳坠下地面,摔碎硬壳。这许多技术,是先天就有的本能,还是后天学得的?

  我相信是后天的,但是因为它们一定要学,而且一定能学会,所以成为了本能,那是一种“本能的学习”。当一个生物不学就不能生存的时候,它就必须学,那些不懂得模仿,不懂得学习的,自然在优胜劣败的演化中会被淘汰。

  人类当然更是如此。反而当父母从小就逼孩子学习的时候,会使孩子失去“与生俱来的学习动力”。

  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过去教育儿子的错误我立刻做了修正,并在文章中对做父母的人呼吁:“拖着孩子走半辈子的父母,很可能被孩子拖累一辈子。”

  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我开始让儿子自己决定方向。他上哈佛,选修心理,我没意见;他拿到硕士之后,要休学一年,去游历,我也没意见。他是他,要寻找他自己生命的定位,如同我,不断在找我自己的目标。

  我不能帮他决定。每个人只有自己能为自己建立人生观,并为自己作决定。

  成与败,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页首 页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