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

作者:谐 敬 盈 欣

字体: 【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闪光点,就是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中国民营经济伴随着各种争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其蓬勃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它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和科学发展。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为扩大就业,减少贫困人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民营经济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可以预期,困扰中国民营经济的阻力与障碍将被冲破,从而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民营经济破茧而出
  中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和崛起应运而生的,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出现过五种不同的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和三城(海城、兴城、诸城)模式。
  20世纪70年代,中国由于长期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呈现以下特征:(1)在意识形态方面,姓资和姓社仍然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2)国有企业不景气,对国企的改造没有真正启动;社会处于短缺经济时代。(3)经济资源的配置不按市场规律办事。(4)农村经济极为落后。由于政府将农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原始积累的来源,从农民手中剥夺了大量经济利益,使得农民生活水平低下:人地关系紧张,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人们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能够摆脱经济困境。迈开大步前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1979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经济开始出现。一些农业大户开始自己跑运输;在城市,大批返城知青急需解决就业问题,个体性经济经营者开始出现。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国家宪法的形式明确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为个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民营经济的第一次发展高潮随即风生水起。苏南地区(苏、锡、常)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通过集体f主要是初期的社队到现在的乡、镇、村)在农村兴办以工业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实现经济繁荣。到了80年代中期。苏南确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经济地位,苏南模式由此叫响全国,被誉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能人经济模式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有学者把苏南村乡镇政权对乡镇企业的实际干预和控制看作是一种乡镇的“地方产权制度”、事实上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同时产生低激励和负激励效应。但改革初期大量经济空隙的存在为包括苏南地区在内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历史机遇,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南地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那段时间,企业的部分利润被用来建学校、建乡村养老院,农地也被集中到种田大户。政府干预的结果。使乡镇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政府职能和“公共企业家”职能。尽管这种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积极的,但政企不分的集体产权制度安排的隐患最终由于外部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如买方市场的出现)的变化而使得苏南经济滑坡,人们对苏南模式开始有所质疑。
  
  家庭作坊式工业起步
  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开始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温州人以“千军万马办企业、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的澎湃激情,从被称为草根经济家庭作坊式工业起步,抓住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好时机,创造了一个具有独特区域经济特色的民营经济。温州几乎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位于浙江东南山区的温州地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中心,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人多地少,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温州农村的社队工业也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走上苏南那样以发展农村集体工业为主的道路。温州有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历史传统。温州人在生活的压力下形成了走南闯北寻找生机的习俗。在改革开放之后,温州农民迅速走上了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的道路。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温州乡镇企业在发展非农产业中。选择了较早放开并实行市场调节的日用小商品为主导产业。小商品的产值大约占了乡镇企业产值的七成左右,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从小小的纽扣、打火机到低压电器,从走向全国市场到迈向世界市场,温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商品大市场的奇迹。改革开放近30年来。温州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一举成为充满生机活力、世人瞩目的亮点,经济发展的速度令人震惊。最近十几年,以GDP的平均增速计算,温州达到17.8%,远远超过国家同期的经济增长率。2002年。温州进入了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4强。如今,民营企业已是温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主要支撑。据统计,温州现有个体工商户20余万个,私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4万户。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温州工业90%以上,占GDP80%以上,占就业人口90%以上,占地方税收80%以上。经历了激烈的争论和曲折的过程,温州模式终于被全国上下所认同,成为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学习对象,在各地移植和推广。
  近几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又出现一个新亮点。即由一些民营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出资,组建投资集团。如“中瑞财团”等。他们按照在日美大行其道的财团经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