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福利腐败

作者:谢 涛

字体: 【




  一
  
  中国有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某些现象被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地接受着,即便偶感不平,也不过是发一两句牢骚罢了,很少有人从制度上去追究它们的合法性。譬如,我们常常看到某些人越过候诊室里的长龙不用挂号直接就找大夫看病开药;看到某些人在拥挤不堪的火车站台上拿着个本本向列车员一晃便径直迈进卧铺车厢;看到电力局的家属整日整夜地开着空调每月却只交几十块钱电费;重点中学教师的小孩不用考试不用交择校费直接就可读本校,等等。
  最近,一个新词汇——福利腐败成为媒体和公众注目的焦点,这个新词汇和它反映的现实好似揭开了压在人们心口的盖子一般,人们压抑多年的不快终于在瞬间得到总体宣泄。福利腐败是指一些垄断性行业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的行业腐败现象。
  借着这股批判的东风,很多关于福利腐败的数据和材料被陆续揭露出来。人们发现,医疗、民航、铁路、电力、电信、燃气、教育、银行等行业普遍存在福利腐败。根据统计,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以外的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达10倍以上。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民间传闻也被媒体陆续证实:国内各大航空公司每位在职普通职工每年可以享受两张甚至两张以上的免费飞机票,全国任何一个有航线的城市都可以是目的地,而且机票可以转让给自己的直系亲属;一个只有20人的电力企业,它缴纳的企业年金可以达到400万;某市一个电厂抄表工,每年可以领16次工资,外加年终奖和两份商业保险,他的收入可达10万以上,而他所做的就只是每天抄四次表。
  
  二
  
  从本质上讲,福利腐败根源于行业垄断下形成的惯性特权,它的最不合理之处在于以国家埋单或社会埋单的形式来支付垄断行业没有节制的福利成本,形成私利集团内部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在特权者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前不久,东北一所高校部分教职工就因不满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对其子女优惠政策的改革,集体向校方抗议,提出“要公平、要公正、要上学”,要求学校对其子女予以大幅度降分录取。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将内部子女与一般学生人为区别开来,让前者享受优惠,这本是一种既不公平,也不公正的做法,享受特权者居然喊着“要公平、要公正”的口号来抵制顺应民心的改革。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特权者的底气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其一、公民意识落后助长特权者的气焰。明知福利腐败是一大社会陋习,为何我们的社会氛围竟能听之任之这么多年呢?关键一点就在于中国人的公民意识太弱。公民意识薄弱意味着人们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特权者的气焰因此才越来越嚣张。其二、监管措施不力令特权者有机可乘。其实,国家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早已察觉出这种借福利名义不断涌现的特权对社会公平、公正所造成的危害,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来监管。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措施不是被利益集团在执行时敷衍,就是被某些对策消解于无形,监管往往落不到实处。其三、公私界限模糊使得特权成为习惯。长久以来,中国一直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很多体制内的人都形成了一种公私不分的思维。在这种思维定势看来,单位就是一个包罗一切的大家庭,它理所当然就要首先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负责,至于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则变成其次的事。公私不分使得特权意识在垄断行业内形成一种体制固弊,很多员工习惯上都将特权视为应有的福利,一旦有谁破坏这种特权,即刻便被当作破坏原有的“公平、公正”而遭到强烈反对。
  
  三
  
  我们可以将福利腐败的历史根源一直追寻到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社会福利体系,但那时的社会福利体系几乎笼罩了整个国民体系。得利者群体相当庞大,可供分利的资源却十分有限,因此,还无法将腐败、垄断等概念和福利联系起来。福利一旦成为腐败,便意味着在不成熟市场体系运行下的行业垄断得以形成,这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首先,从经济体系的环境——社会来看,福利腐败破坏了社会公平准则,使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按常理,社会福利应当是由全社会承当,用于帮助、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而不是给收入已经很高的垄断企业员工的。现在,垄断企业却利用公众给予它们的强势地位,将企业福利所带来的负担转嫁于社会,这和劫贫济富没什么两样,必然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其次,从宏观的经济主体——国家来看,福利腐败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由于福利低于市场价甚至无偿的,势必会使部分剩余福利进入市场流通,冲击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福利房被炒卖和火车免票证、学位名额被倒卖便是常见于报端的投机倒把事件。
  福利腐败最大、最明显的危害在于把国有资产、税收等全民财富以福利的名义转为个人财富。以烟草行业为例,一方面,云南烟草公司一名普通职员,每年银行卡上基本维持将近6万元收入,是当地平均工资的3倍,还不包括年终奖金等福利性收入,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在其公司只是中等偏下;另一方面,据国家审计署对云南烟草的专项审计发现,账面资产333亿元,其中10多亿资产已经流失,而在全国,烟草企业账面上的糊涂账竟然达到1300多亿元。
  最后,从微观的经济个体——企业来看,福利腐败表面看是垄断企业本身得利,但实质上它们是在扼杀自身的活力,无异于慢性自杀。现在看来,垄断行业虽然臭名昭著,却丝毫也不减弱其在公众眼中风光无限的吸引力。可是,如果透过这层薄纱,直观其内部,理性会让我们的良知触目惊心。这何尝不是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种活生生解读呢!我们对比一下两组数据:2005年度,169家中央企业共获利6276.5亿元,其中,来自石油、冶金、通信、煤炭、交通运输和电力系统的“十二豪门”利润每家都超过了100亿,囊括了总利润的78.8%;2005年度,中石油集团114.01万人花掉了675.8亿元,人工成本人均5.92万元,中国移动集团11.2万人花掉了136.7亿元的人工成本,人均12.36万,相比上一年度,中石油集团人工成本增幅增加22.2%,而销售收入同比只增加了19.9%,人工成本增幅高于销售收入的增幅。巨大利润伴随着成本井喷,成本增速远高于利润增速。一个不断将经营成本提高的企业,其市场竞争力也必然不断削弱,在垄断状态下,它可以转嫁给国家,一旦打破垄断,进入市场竞争状态,又将如何生存呢?
  铲除福利腐败,必须从根子上打破行业垄断。企业只有面临市场压力,才会主动去控制成本,才会有自发消除福利腐败的动力。鉴于中国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完全打破行业垄断,将垄断企业全部推向市场,目前还不是很现实的,即便是在市场经济体系十分成熟的欧美,完全打破行业垄断也是不可能的。较为现实的做法是,在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通过立法形成对垄断企业的制度化约束,像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价格听证制度和专门针对垄断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以及出台《反垄断法》,等等,都是刻不容缓的。
  (责编: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