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拟人控制系统(ACS)

  一种功能与人类似的机器人,外表很像人,大多数有头、躯干、四肢,自身带有一个提供能量的微型热核聚变机组(有一部分或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由固定的发电厂通过无线电输送能量),由一个正电子脑操纵功能和工作系统(战斗型机器人有时需要用无线电遥控指挥,因为他们自身无法应付对手的无线电干扰)。ACS的原理是一致的,但形式和细节多种多样。在日常生活中和许多科幻小说作家的笔下,则把这一系统简单地描述为有独立思想、外貌与人相像的“机器人”。在ACS这一未来设想刚刚提出时,科学家、报纸、电台、电视都把它看成是纯粹的幻想和作家们的游戏而不屑一顾。十多年后才有人提出ACS的可能性,赞同对其进行研究,并着手进行实验。1969年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研制出一个系统,该系统被V·R·C·戈策称之为“主从系统”。1970年这一系统以Syntelman(意译应为“同步遥控机械手”——译者注)的名字与公众见面。Syntelman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但它迄今为止的研究至少可以说明,文学作品对未来世界模式的描述可能变为现实,因为Syntelman就是一种拟人控制系统,尽管它还很原始。他的“脑袋”只不过由一套固定电视设备中的两个照相机和相应的传输设备组成,脖子借助电动机的帮助可以做弯曲、低头的动作,上身可以转动。其他部位的关节,如每只胳膊上的8个关节和每条腿上的5个关节都由传动发动机来带动。躯体中部有一台小型计算机操纵着身体的平衡,以便尽可能像人一样行走。Syntelman的遥控技术操作由身处控制台的人来实现,由人来决定他如何运动。运动脉冲从控制台的发射器传送给受到远距离成像技术控制的Syntelman。Syntelman准备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地方是月球,那里有许多需要用手操作完成的工作,如果让宇航员去做费用太高而且太危险。尽管有科幻小说创造了未来世界的思维模式,但人类思想的保守在这方面体现得很充分,即很多科学界的人士都曾认为“机器人”(一般是指科幻小说中的拟人控制系统)是幻想的产物。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并不能超越一切现实的实验,而创造性的幻想(或者说“只有”方向性的幻想)却可以走在前面!

  ◆阿尔孔

  佩利·罗丹科幻系列小说中阿尔孔人的故乡星系,是大帝国的一分子。阿尔孔人的星系王国包括球状星团M-13和我们银河系的一部分。球状星团M-13,确切地说是NGC6250,距离地球3.4万光年(据《阿尔孔星球目录》记载),直径230光年,包含约10万个恒星。恒星阿尔孔位置在球状星团M-13的正中央,发出白色的光,有27个行星环绕它运转。其中的3号行星是阿尔孔人的真正故乡,并且与恒星的名字一样,也叫阿尔孔。当行星阿尔孔已容纳不了急剧增加的人口和他们发明的技术设备时,老一辈的阿尔孔人就操纵行星2号和4号脱离了它们的天然轨道,来到了自己的运行轨道上。从此之后这三颗行星就都叫阿尔孔了。它们在同一轨道上用相同的速度运转,始终保持着等腰三角形的方位。它们距离恒星6.2亿公里,平均温度都为35摄氏度。按照大帝国的需求,每个星球各自承担着特定的任务。

  ◆阿尔孔人

  阿尔孔星系上的居住者和大帝国的创立者。阿尔孔人与人类很相似,身材很高,头颅较长。由于一种白化病的影响,皮肤颜色很浅,几乎是纯白色,眼球是红的。与人明显不同的是,他们的肋骨是由一块扁平的骨头组成的,多了一个附加的脑区。另外还有一些细小的差异。

  ◆阿尔孔人家世

  现在可以回顾一下银河系许多族类的起源,其中涉及到:跳跃人(银河商人);超重人(起源于跳跃人);帕利雅人(跳跃人的一个分支,但因触犯法律被逐出门外);阿拉斯人(银河系里的医生)。这些族类的直系祖先都是跳跃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已与跳跃人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已经不能直接排列到跳跃人族类中间去。
  埃克霍恩人和扎里特人来自沃加星系。
  索尔特人来自弗里特星系的第二颗行星索尔特。
  乌迪克人来自球状星团M-13的乌迪克行星。
  阿茨高人来自阿茨高星系的第二颗行星。
  艾塞尔人来自艾塞迪奥星系的第二颗行星。塞洛人是艾塞尔人的一个种族。
  需要说明的是:阿尔孔人的祖先是阿孔人,阿孔人的祖先又可追溯到宇宙中的第一个人类——勒木尔人。在阿孔人的直系后代中产生了专事巴劳尔祭礼的祭司——安狄思人。

  ◆双星

  两颗恒星由于互相吸引而组成一个共同的体系(物理双星),它们围绕着公共重心运动(按照开普勒定律)。根据观察方式的不同,人们把能够在天文望远镜中分别看到,并且能够追踪到它们各自运动轨道的双星叫作目视双星;根据多普勒效应,用分光方法才能够辨认出的双星叫作分光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视线偶然重叠时,由于双星之间的互相掩食而使光度产生周期性变化的双星叫作光度双星(例如食变星大陵五)。现在已知的双星大约有3万个,运行轨道已经完全清楚的有250个,其中最短的运行周期为1.66年。星星的25%为双星或多星。研究双星的椭圆形轨道意义非常重大,可以在已知星系距离时确定线形维度。利用开普勒的第三定律,根据线形维度和公转时间就可能确定每个子星的质量。只是通过投影出现的双星叫“假双星”或者是“光学双星”。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原理解释了一种重要的波的传播和接受现象——波中心和观察者之间距离的变化。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C·多普勒发现了这一现象:当波源接近观察者时,观察者接受到的波量增加,也就是频率升高;当波源远离观察者时,他在同一单位时间接受到的波量减少,也就是频率降低。多普勒效应在低空飞行的飞机中和赛车中感觉最为明显。多普勒效应可以用来检测速度。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只有在非常大的相对速度中才能看到,例如在星星中出现的光谱线的红移动,可以用它来测定星星的运行速度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在超短波波段的无线电波中多普勒效应也很明显。借助雷达多普勒效应可用于测定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速度。

  ◆存在级

  用于说明最大可能能量的术语,它是判断物质存在的基本标准。在国际科幻小说中,“存在级”与“时间级”的概念经常混用,因为时间级也是物质存在的一个级。存在级是基本表象,而时间级只是从属表象。为了理解存在级的概念,人们必须懂得,每个原子都有确定的电荷与确定的能量。同种元素的原子能量通常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一些原子类型的核虽然质子数量相同,但中子数量却不一样,所以质量就各不相同。在物理上它们与正常原子的差别除了质量以外,还有核的体积、自旋、以及磁性特征。这些形形色色的差别现在人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然而同位素确实是一种正常的表象。所以在我们的宇宙中“正常的”原子占大多数,因为现存状态是建立在自然产生的最大可能能量基础之上的。不过人们必须考虑到,这种“最大可能”只不过是从现存的能量级事实中推导出来的。假如在我们的宇宙中“异常”原子居大多数,然而因为由此产生的“另类”宇宙缺乏比较的可能性,人们就不得不把这个存在级看作是最大可能能量的存在级。在科幻文学作品中现在已经提出了这种假说:高智能的生物借助机器和巨大能量的帮助,能够让宇宙中的部分能量——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行星上的能量——减少或者增加。通过这种办法他们可以使“正常”存在级中的某些物体消失,并使他们归属了另外的不同能量存在级。但是这些“失踪者”不是变换了地点和时间,也不是在作空间和时间运动,但是他们的确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我们在这瞬间既看不到,又感觉不到,也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察觉到;同时他们自身也对我们或我们这个存在级的世界没有了感觉。他们已经不属于我们这个宇宙。如果他们继续运动,也与我们这个宇宙毫无关系了,因为在他们的存在级中有另外的自然法则。也许“那里”的一步,就是“这里”两个银河系的距离,或者相反之;也许“这里”只是一秒钟,“那里”已是上千年。假如到另外的存在级去旅行的人对这种截然不同的规律缺乏了解,或不能驾驭,焉能不感到震惊!

  ◆跳跃人

  佩利·罗丹科幻系列中的“银河商人”,一种类人生物,起源于阿尔孔人。但由于千百年来生活在环境条件完全不同的新的星球上,他们的外貌与阿尔孔人已相去甚远。他们的突出特点是身材魁梧,长着红头发。“跳跃人”的名称起源于银河商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习惯使用的超光速推进器。早期他们使用跃迁飞船(现在使用直线飞机)从一个太阳系跳到另一个太阳系,同所有可以给他们带来利润的人做生意。他们没有共同的政府,只是按照氏族组织起来。每个氏族都在一个族长的领导之下,并拥有数量不等的大批飞船。每个飞船的所有者都可独立自主地做生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到与外来种族的冲突或战争威胁时,族长才承担起对他的氏族成员和飞船发号施令的责任。在遇到比较大的危险时,多个氏族就会联合起来,听命于一个共同选举出来的首脑。如果他们本身的力量抵御不了威胁,就会向“超重族”求援。超重族为了挣钱可以接受所有作战合同。跳跃人是个颇具幽默感、热爱和平、善于经商的种族。但如果有人试图打破他们在银河系的贸易垄断地位,他们就会竭尽全力反抗。他们的商船是圆桶形的,船头是圆的,大多数商船的长度为300米,直径50米。

  ◆爱因斯坦的万有引力定律

  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同的是,爱因斯坦把万有引力看作是以几何形式出现的时一空连续性的引力场特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牛顿关于引力与惯性绝对一致的假设提出了疑问,并寻求对这一现象的更合理解释。除此之外,他还驳斥了引力是一种没有任何时间间隔,可对远距离产生影响的力的说法。他认为,地球不可能延伸到太空中,把一个符合惯性原理的物体拖拽过来。为了更好地描述这一自然现象,爱因斯坦构思了一个假想实验。他想象在太空的一座高楼里的电梯缆绳断了,在竖井中呈自由落体状态。在这部电梯里有一个物理学家小组,他们完全不知道面临的灾难,正在进行一个科学实验。他们把硬币、钢笔和钥匙从口袋中拿了出来,张开手,为了让它们坠落。但是什么都没有发生:硬币、钢笔和钥匙都在空中漂浮着,因为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物体和电梯里的乘客在和电梯以同样的速度坠落。由于电梯里的人对于他们危险的处境一无所知,他们要寻找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例如他们可能猜测,物体可能魔术般的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场,没有重力地漂浮在没有任何东西的空间。这种现象甚至使他们一致认为,如果他们中间的一个人向高处跳跃,速度与他跳跃的强度保持精确的比例,就可以飘到天花板上去。如果他把硬币或钥匙朝任意方向抛去,这个物体就会没有变化地朝这个方向运动,直到撞在墙上。这一切看起来都符合牛顿的惯性定律,即物体或者不做运动,或者是做直线运动。电梯以某种方式变成了惯性系统,它的乘客不可能断定,他们是否会坠落到一个引力场中,或者是无重力地飘在空中。
  现在换一个想象的场景。物理学家们还在同一个电梯里,但这次他们是处在没有任何东西的空中,一个天体在远处吸引着它。一条缆绳固定在电梯的顶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卷动着缆绳,电梯以始终不变的速度呼啸着“升高”。乘客们仍然不知道他们身处哪里,于是他们又开始做实验,以便确定自己的位置。这一次他们坚信自己的双脚牢牢地站在地上。如果他们现在向上跳,则够不到天花板,因为他们脚下的地板在同他们一起向高处运动。如果他们把手里的东西松开,东西就会“掉下去”。如果他们把这些东西向水平方向抛去,它们不是直线运动,而是画了一条抛物线后才落到地上。物理学家们一点都不知道,没有窗户的电梯正在宇宙空间向上运动,当然会以为,他们是在地球上一间不动的房子里,并臣服于习惯的万有引力定律。而如果他们的电梯同一个在自由空间漂浮的大型旋转木马一起转动的话,物理学家们将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将注意到,一种无法解释的力从旋转木马的中心向他们抛射过来(一个身处旋转木马之外,懂点物理学的观测者立刻就会明白这是离心力的作用)。与此相反,电梯里的物理学家们由于不了解他们的位置,所以认为这是工作中的重力。如果他们停留的空间是封闭的六面光滑、空空的墙,他们就分辨不出哪个是顶部,哪个是地板,而只能感觉到他们撞到的那面墙的压力。被站在外面的观测者看作是“外墙”的那一面,对电梯里的人来说是“地板”。上和下都是相对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地球上的“下”只不过是引力产生影响的方向。因此,当他们的电梯在太空中被缆绳“向上”拖拽的时候,电梯里的物理学家们清楚地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们的脚站在“地上”,物体“坠落了”。
  这一想象实验的电梯乘客们再次描述了重力现象,并且相信他们是处在一个静止的的引力场中。从这一想象实验中爱因斯坦得出了一个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结论:惯性与万有引力的等价原理。它证明,任意一种力(加速、弹性碰撞、离心力等等)所引发的运动与万有引力产生的运动是无法区分的。每个飞行员都有这样的经验:在飞机上惯性效应和万有引力效应是无法分清楚的。在飞机俯冲后,不管飞行员是重新将飞机拉起还是紧接着做一个转弯动作,感觉都是相同的。在这两种情形下,出现了一种被称做“引力负重”现象:头部血液涌到了别处,飞行员被强行压进他的座位里。对于不能使用仪器的“盲”飞行员来说,这种影响的相似性同样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这一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借助这一原理的帮助,爱因斯坦既解决了万有引力问题,也解开了假的“绝对”运动之谜。这一原理清楚表明,不同形式的运动既不是惟一的,也不具有绝对特征。那种(据说是因其作用而被确认为运动的)运动最终证明与万有引力完全不能区分。当一位观察者把旋转木马的运动作用称作是惯性矩或离心力的时候,对另外一个人则意味着它是非常熟悉的万有引力的作用。同样,由于改变速度和运动方向而产生的每一种惯性作用,也就意味着引力场的变换或变化。因此相对论的基本前提是正确的:无论是相同形式的运动,还是不同形式的运动在做出判断时都要考虑到有一个坐标系统——因为没有绝对的运动。

                  【-本书完-】



《佩利·罗丹科幻系列》之五《飞向阿尔孔》作者:[德] 罗丹·P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